万安山下土 埋骨不埋名(伊河故事6)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0 10:35:32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范仲淹祖籍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两岁丧父,母亲谢氏因孤苦无依,后带着他改嫁。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范仲淹刻苦求学,常靠冷粥及腌菜充饥,后来终成名相,有“千古一人”之誉。
洛阳人富弼和滕子京都是范仲淹的好友。公元1046年,应时任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邀,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无数人铭记。
母亲谢氏去世后,范仲淹将其葬在万安山南麓,并将这里作为自己的家族墓地。对此,范成实解释:“谢氏改嫁过,没办法葬回原籍。另外,范仲淹敬佩唐代名相姚崇,因为姚崇墓在万安山下,所以范仲淹也把母亲葬在了那一带。”
“救时宰相”说姚崇
确实,范仲淹墓和姚崇墓离得很近,两者相距不过数百米。只不过范氏墓园较大,其东边的姚崇墓由于曾遭到破坏,规模要小得多。
姚崇祖籍河南陕县(今属三门峡),生于公元650年,“少倜傥,尚气节”。他在宰相之位上三起三落,主要功绩是帮助唐玄宗开创了大唐盛世。
当时,唐玄宗对姚崇十分信任,“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姚崇家住洛阳慈惠坊,去长安时,玄宗便让他住在离皇宫较近的豪华驿馆。姚崇想推辞,玄宗说:“我恨不得让你搬到宫里住呢!”
张说是洛阳才子,去世后也葬在万安山南麓,就在姚崇墓东边不远处。
不过,这两个人曾同朝为相,互相垫过“黑砖”,相处得并不融洽。因此,当地至今流传着“死姚崇犹赚活张说”的故事。
那是公元721年,72岁的姚崇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时,他担心宰相张说报复自己的家人,就让儿子拿出家藏珍玩送给张说,请他为自己撰写碑文。
张说收了珍玩,在碑文中对姚崇评价很高。过了几天,他醒悟过来,想索回碑文已来不及了,不由得捶胸顿足:“死姚崇犹赚活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其远矣!”
晚年时,姚崇曾问僚属:“我作为宰相,可与谁相比?”僚属说:“你比不了管仲、乐毅,但可算得上救时宰相。”姚崇想了想,说:“难道这是容易做到的吗?”
范仲淹与姚崇,“千古一人”与“救时宰相”,都为这里的山水增了色。
[1][2]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