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洛阳狮舞:源于“瑞兽” 经久不衰
洛阳狮舞:源于“瑞兽” 经久不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5 10:30:22 来源:洛阳市旅发委 点击次数:

  

    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狮舞在河洛大地底蕴深厚,广为流传。相传东汉章帝时,西域诸国遣使来朝,将狮子作为贡品带到洛阳,此后便有了戏狮表演。北魏时佛教兴盛,洛阳狮舞随之兴起,并流传至今。
    1 “瑞兽”进贡入洛,演变为民间杂技
    中国人历来喜欢狮子,视其为“瑞兽”。狮子并非中国所产,而是在汉朝时作为贡品传入。
    《后汉书》中有狮子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那是公元87年,汉章帝刘炟(dá)在位时,“西域长使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这里的“师子”就是狮子。
    次年初冬,西域安息国也“遣使献师子”,随后又在汉章帝的儿子汉和帝即位后,13年间两次进献狮子。这些狮子远道而来,在洛阳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不仅争相观看,还将其视为祥瑞。
    北魏时佛教兴盛,从皇室到百姓都崇佛,舍家入寺者不可胜数。因此洛阳城佛寺林立,梵音袅袅,俨然成了佛国圣地。而狮子不仅是祥瑞之兽,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因此更受推崇。
    早期的狮舞,主要出现在庙会上,它不仅是对辟邪、祈福的表达,而且是绝好的民间杂技表演和娱乐活动。
    根据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当时各寺崇佛,喜欢选好日子,大张旗鼓地抬着佛像在街头游行,有时还到宫殿前接受皇帝散花。当时洛阳城外有长秋寺,其出佛游街的时间是四月初四。佛像被抬出后,有“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北魏这种为佛像做导引的辟邪狮子,被认为是狮舞的起源之一。
    2 唐朝时发展为宫廷乐舞
    唐朝时,狮舞已发展为上百人表演的大型宫廷乐舞,称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唐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段安节曾在《乐府杂录》中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五方狮子舞本来出自西域古国龟兹,后传入中原,又融入了汉族狮舞的元素。《新唐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伎有弹筝……设五方狮子。”龟兹是西域大国之一,“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乐舞十分发达。
    唐玄宗很有音乐天赋,编制过很多大型乐舞。五方狮子舞深得唐玄宗喜爱,他曾亲自组织排演,并规定狮舞表演时用龟兹乐伴奏。至于狮子,则由西域艺人扮演,他们身披缀毛的假狮皮,以五色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其中位于中央的是黄狮子,代表皇权,其他狮子分别为青、赤、白、黑四色。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西凉伎》一诗中描绘唐代的狮舞:“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东晋十六国时,前秦将领吕光大破龟兹,将上万名龟兹艺人带到了凉州(今甘肃武威)。西凉乐融合了“中原旧乐”,并杂以龟兹乐等“羌胡之声”,在隋唐宫廷乐舞中占重要地位。因此,白居易在诗中将五方狮子舞称为西凉伎。

(作者:戚帅华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十月祭和冬至祭
下一篇: 上阳花木不曾秋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