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质浩气 翰墨情深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5:06: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与陈玉璋、武慕姚先生结识过程中,有两件事王西堂终身难忘。一次,他与好友魏兰亭登门求玉璋老墨宝,并请先生当场挥毫。先生二话没说,当即令老伴磨墨伸纸,一会儿工夫,潇洒自如地写下一副对联:“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老师虽然没有用语言教他们怎么写,但这次“现场观摩”,从用笔、用墨、结体、布局、章法等方面为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还有一次,王西堂拿着自己涂鸦的《兰亭序》拜访武慕姚先生。先生看了之后说:“我写给你看。”遂展纸、命笔。写完后,先生只说了两个字:“7分。”也就是说先生给自己写的《兰亭序》只打了7分。先生的谦逊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为他在做人和做学问上作出了榜样。
1979年,王西堂参与了市政协书画组恢复与重建工作,并成为其中一员,从而结识了桑凡等诸多书画名家。
1983年,开封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不久,王西堂先后成为开封市书协和河南省书协会员。他不事张扬、不入圈子,继续在教书育人之余习练书法、笔耕不辍。
同年,王西堂调到开封市第二商业局,在局办公室做文秘工作。后任命他为二商局志编辑室主任兼主编。他的才华得以展示后,局领导又为他压担子,1986年将他调到二商干校任副校长,主抓教学业务。
王西堂还担任大专班的写作课、书法课教学。他与人合作编著的《书法基础知识》一书,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河南省中等专业学校书法教材使用。由他负责编纂的《开封市第二商业局志》,也在1988年编撰完成。
三
王西堂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在挥毫泼墨之余,写下不少“学书断想”,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既是学习的心得,也是实践的结晶,仔细玩味,往往能够教化心智。
王西堂从宏观上把握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站位高远,立意新颖: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国粹,在全世界独一无二。一位大家说,“中国书法包含着形象、意象、抽象等复杂因素,却又体现了概括、洗练的表现形式”。博大精深、无比高雅的书法艺术“既有实用功能和艺术功能,还有教化功能,即所谓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从事书法工作、书法教育及每位习书者,对我们的书法艺术都应该有一种敬畏之心,要认真学习它、传承它。
1998年,王西堂退休后,开始对书法进行系统研究与创作。他认为,自己演练是一方面,还得走向社会,看行家们如何评价自己。于是,他首先给《书法报》投稿,参加全国书法大赛。第一次得了一个佳作奖,第二次拿了个铜奖。王西堂信心大增,一发而不可收,开始往北京专业部门举办的书法大赛和国际书法大赛投稿。10多年来,他不知投了多少件稿,得了多少获奖证书、荣誉称号,其中一个奖项是在“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的“最佳创作奖”。这是国家对他的褒奖,对他工作的肯定。他感到十分欣慰。
以后几年,他收到的邀请函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北京几家收藏、拍卖公司要求与他签合同,收藏、拍卖他的书法作品,都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看来,获奖也好,荣誉称号也好,都不值一提。他说搞书法纯属爱好,仅此而已。他的态度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琴韵书声,笔墨豪情,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就是王西堂的艺术人生,也是他健康长寿的法宝,更是他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1][2]
(作者:李树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