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他把相声第一个带入开封
他把相声第一个带入开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4:48: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如今,德云社把相声艺术搞得风生水起。在我记忆中老想着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等老艺人,少年时代他们曾一度从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中装扮我单色的生活。后来,厮混于汴京江湖,才得知这相声艺术竟然可以上溯到北宋的“说诨话”。关于“说诨话”的艺人文献上极少记载,若不是他与宰相的死有了瓜葛,谁也不会记得张寿这个艺人。
    张寿活跃于北宋熙宁至崇宁年间,他在东京城的瓦子里说诨话,以能编造诨话和17字的幽默滑稽诗著名。丞相王珪死于任上,有人作诗嘲讽他,于是官府出重赏捉拿诗作者。死者的儿子怀疑是张寿所为,开封府尹抓到张寿的时候他辩解说:“某乃干都下三十余年,但生而为十七字诗鬻钱以糊口,安敢嘲大臣?纵使某为,安能如此著题。”(参阅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这首嘲笑丞相的诗是首七律,而张寿只写“五、五、五、二”句式的“十七字诗”,开封府尹大笑,认可了张寿的自我辩护,把他放了。《夷坚志》说张寿:“其词虽俚,然多颖脱,含讥讽,所至皆畏其口,争以酒食钱帛遗之。年益老,颇厌倦,乃还乡里,未至而死于道。”张寿从山东到京师,生活在瓦子里,用他的知识、阅历和幽默给人们带来笑声,但结局仍与大多数游民一样死于道路。我不知道北宋以后的古代开封城还有没有“说诨话”的,还有多少艺人掩埋于尘沙,还有多少故事就这样堆积于黄土。民国初年,开封相国寺来了第一位相声艺人,他从北京来,带来了新鲜的艺术,在相国寺江湖,他与张寿一样留下了名字。传说他曾是清宫太监,姓刘,人称“刘老公”,又因其穷而滑稽,也有人叫他“穷刘”“皮刘儿”。
    就像水手不叫水手叫“浪人”一样,那个时候相声也不叫相声。不同的地域称呼各不相同,如在北京叫相声,到天津叫“逗哏的”,到上海叫“打滑稽”,到西安叫“谝闲传”,到四川叫“摆龙门阵”,而在开封叫“骂大会”。
    大概在1919年前后,“皮刘儿”开始在相国寺西偏院说相声,这是开封最早的相声。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民国时期的开封人听说过没见过啊,又听说这是个从皇宫里面出来的太监在表演,就格外想看,有想看太监有胡子没,有想看太监有喉结没,还有的想看太监说话是不是娘娘腔。总之,围观的人特别多。“皮刘儿”毕竟是从北走到南,从北京到中原,见多识广,在北京熏陶多年,虽然正规段子不会说多少,但是巧骂人的本领还是有的。
    他骂人不打草稿,据说有一次他站到当中说:“二人来到象牙床上,什么是象牙床,你可别以为这象牙床都是象牙做的,那得多大个象牙、多少象牙呀?你们没有见过,我在宫里侍候过慈禧老佛爷,我见过。”于是指他站的位置说道“这中间一块是象牙”,拿手往外圈一指,“边上一圈都是狗牙”。开封听众一听,这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巧骂人的吗?原来这货转着圈子说他是象牙,我们都成狗牙了,啥家伙相声啊,这不是“骂大市”吗?据开封相声艺术家于文光回忆说,“骂大市”是开封的老土话,就是骂大家伙的意思。后来,因为相国寺是一个庙会,逐渐就演变成“骂大会”。
    “皮刘儿”在开封相国寺江湖的时间不是很长,撂地演出了几年,就像一阵风,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无迹可寻了。他是第一个把相声带入开封的艺人,开启了相国寺江湖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新篇章。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