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下的穴居文明——陕州地坑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8 15:35: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地坑院是建筑史上一种逆向思维的产物,它是利用自然地形下沉式地挖掘,这与通用的上竖式材料垒砌,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种一反常规的构造方式,是地坑院最大的价值所在和魅力体现。
进入地坑院村落,往往首映眼帘的是金色的玉米串、红色的辣椒串和庭院中的绿树、窑顶上的麦秸垛。这些自然的色彩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的黄色大地上是那样鲜艳夺目和协调统一,富有生活的韵味,体现着装饰与生活的高度统一。
窗花剪纸巧梳妆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枝头上戴,猛想起月季花月月开……”任孟仓老人是在地坑院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民间剪纸艺人。闲暇之余,他和老伴坐在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哼着小曲,剪刀在手中飞快舞动,不大一会儿工夫,一幅活灵活现的“喜鹊登枝”剪纸作品成型了。
位于陕州区西张村塬上的南沟村,群众世世代代居住在地坑院中。这里有着“中国剪纸文化之乡”的美誉,剪纸素材多以传统文化为主,构图简单、粗犷豪放、质朴夸张、厚重凝练、生动有趣,体现着中原农耕文化的特征。
“经过多年来的收集、整理、创新设计并研制包装,目前剪纸已逐步形成产业链,陕州剪纸正向着前所未有的高度迈进。”一凡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建说。此外,张建还购置了装裱、装框设备生产线,创建剪纸基地4个,开发软裱包装、盒装、商务精装版、多册装、工艺框装等多种包装形式,品种有民俗系列、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等。这些剪纸作品作为地坑院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后,备受游客青睐。
捶草印花古韵浓
“梆梆梆……”在陕州地坑院景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秀云手持棒槌,在案几上平铺一块棉布,上面放上植物的叶茎和花瓣,用木棒槌敲打,几分钟就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捶草印花是豫西农村一种传统的印染技艺,把新织的粗布清洗晾干后,从田野里采摘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芊棒棒草”的叶子,夹在织布中间,用棒槌敲打出汁液,从而将嫩叶的形状、脉络印在织布上,再经过固色,一件捶草印花作品才能完成。而这种技艺却濒临失传,朱秀云四处寻访老艺人,才将捶草印花印染技艺整理出来。
“捶草印花作品制作出后,花色朴素大方,游客爱不释手。”11月3日,朱秀云一边展示捶草印画技艺和捶草印花作品,一边饶有趣味地介绍。朱秀云几经探索和实验,对捶草印花技艺进行改良,在棉布上锤草之前,先在下面铺一层宣纸,一举两得,两幅作品一次成型。
锣鼓书声传四方
“走一岭,又一洼,那洼里住了一个好人家……”未到陕州地坑院景区,先闻王小丑锣鼓书声,音调高亢激越,摄人魂魄,让听众的心像悬着一般,时而紧张,时而舒缓。
陕州锣鼓书可上溯到古代,从曲目考证,唱本属于七字词格,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属原生态唱本。
陕州锣鼓书和蒲剧同属板腔音乐,陕州锣鼓书产生在前,蒲剧受其影响从坐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艺人们在演唱时有四句世传常用开场白:“三皇治世留根源,留下鼓乐开丝弦。鼓乐丝弦把神敬,神人得位民自安。”据此推断,锣鼓书早期和民间祭祀活动有密切联系。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