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黄土地下的穴居文明——陕州地坑院
黄土地下的穴居文明——陕州地坑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8 15:35:5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12月4日,陕州地坑院景区外车辆川流不息,景区内人潮涌动。 
    自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神秘面纱掀起后,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截至目前,该景区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在2016年中国“互联网+”峰会期间,陕州地坑院被誉为中国最具成长力景区。 
    陕州地坑院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名,不仅得益于陕州区委、区政府充分依托地坑院资源的唯一性与独特性大手笔谋划、全方位开发、高标准建设,更得益于成功整合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的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陕州锣鼓书、澄泥古砚等地坑院文化元素,这无疑让地坑院拥有了神秘色彩和神奇魅力! 
    从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的兴建到落成以至运营,决策者始终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贯穿其中,让地坑院文化成为景区之魂,从而提升景区发展的软实力,让景区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 
    穴居遗存见曙光 
    1950年在河南陕县发现的庙底沟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房址2座、窟穴168座,屋内还发现有火塘。上世纪50年代中期,考古人员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发现房屋3座、灰坑194个、窑址11座。这一时期先民的居住方式为地穴式,是地坑院建筑的雏形。 
    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晚期,先民居住的多为地穴式和半地穴式处所,中间立柱,四壁立壁柱,有斜坡形门道,正对门道有很深的圆形灶坑。这表明,庙底沟晚期房屋建筑已较为成熟,是地坑院建筑的演变期。 
    对地坑院有文字记载是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写的《西征道里记》,文中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据西张村镇窑头村曹氏族谱记载:“洪武年间避大元之乱,由山西省洪洞县曹家川迁移至陕县南塬窑头村。”这说明窑头村的地坑院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后经漫长的历史发展,地坑院形成了今天的式样,它和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并称为民居史上的“四大奇观”。 
    营造技艺世无双 
    如今,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张汴塬、西张村塬、东凡塬上,分布着1万多座地坑院。尤其是它独特的营造技艺,备受社会文化界和考古界广泛关注。 
    “地坑院是在平地上向下挖6米左右,形成大小不一的方形或矩形土坑,然后在四壁凿出窑洞,供人居住的一种建筑形式。”陕州区民俗专家白良旭说,地坑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豫西居住文化的符号,地坑院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实的文化内涵。 
    任育新世代居住在西张村镇地坑院,他说:“很多人祖祖辈辈都住在地坑院, 有的院子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住过六代人以上。”地坑院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还是十分讲究的。依据不同方位朝向和地坑院主窑洞所处方位,窑院分别被称作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