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书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6 20:06: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人生到处知何似”,我的脚踏在这书院沾满历史痕迹的泥土上,我只不过是历史一瞥之间匆匆的过客,而我的先贤李敏踏石留痕,他的脚步仿佛坚硕清冷的页岩沉积在紫云山,记载着襄城儿女筚路蓝缕的创造;他的德容宛似光华初上的昼夜,照耀着襄城儿女追梦的征途;他的年轮犹如历久弥香的书香飘洒在书院的天空,浸润着襄城儿女永不沉沦的精神!我的脚踏在书院中李敏走过的同样的青石阶上,这条石阶他站过多少次?这门坎他走过多少遭?这片土地流过他多少心血?但我的脚永远踏不进他的书院。我的手抚摸在书院的门楹和窗棂上,瞻仰着古朴安谧而美轮美奂的雕花游龙,研读着钦差太监题写的诗句:“花放四时联锦障,晴峰高捧太阳开”。匠心独具的雕琢里映射着书院的繁华,钦差太监的题碑上凿砺过书院的鼎盛,修心读书的太子和宣威观光的钦差早已化为黄埃,播撒热血的李敏也长眠在这紫云横卧,汝水环抱的襄城大地,只有这漫山的槲树和青松翠柏鉴证着他永不消逝的书魂,浸染着襄城的清风明月。我漫步在偏安一隅、空气中弥散着历史风云的书院内,正堂、厢房、碑碣,无一不在我们的眼中,如果历史的步尘者在这里局促一院之内,他就不能不让我们自己局促在李敏的眼中。面对这位历史老人的画像,我不敢多想,李敏将他的碧血丹心化作温润的风雨和染红的秋槲,沐浴着和荡涤着山峦的粗野,襄城历史的天空因人文精神蝶化而充满灵动的霞彩。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言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一位大儒一定是顿悟了书的精神,一定是俯仰宇宙,蝉蜕了污秽,嬗变了精神,才把自己的书魂和功名小心翼翼地埋在这远离闹市的仙山。李敏把“忠”和“孝”,“国”和“家”巧妙地写在了山水之间,超脱了时间和空间。李敏丁忧守制慎终追远的和张居正“夺情”起复的矫情,像一道分水岭横亘在大明历史的天空,判然分明。
历史的偶然无一例外地走在必然的道路上,在书院碑林中,我惊诧了,一方残断的石碑,正面是汉隶碑文“汉司隶校尉李膺之墓”,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李膺,憧憬过大汉繁华的光辉,省悟过汉代迷蒙的衰尘,最后燃烧了血泪和生命,照亮了汉末颓废衰朽黑暗的夜晚,挂在孤月朗照的长空,焕然明丽的星星一样。《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传·李膺传》史载: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残汉天空中最后一缕罡风浩气灰飞烟灭的时候,国家历史的命运不幸和炎黄儿女的精神担当却跨越生死离别,登上永恒的龙门。历史的巧合竟然浓缩在这个方圆不大的格局中,李敏一定在书院中找到过李膺不朽的灵魂。残断的墓碑上清晰工秀的汉隶,字锋力透碑身,古朴、雄浑、敦厚、宏伟、劲健、豪放的阳刚之美,折射着一个衰落帝国和一个中兴帝国的两个同姓文人那威武不屈的身影。他们都曾在这里生长,都曾从这里走出,走向帝都和历史的舞台;他们都又把自己生死写进自己的故乡,我想,李膺、李敏这两个锤震千古的生命,偎依在紫云山水的怀抱,灵魂滴落在秋风中一片片霞红的槲叶上,织成祖国锦绣的山川!
我昂首瞻拜着书院门楹内额镌刻的“酌古”二字,一切都在这里凝重了:是儒的入世和道的出世在这里化作永恒的翰墨。站在这寂静的院落,徘徊在李敏蜡像身畔,凝视李膺的断碑残文,没有高陵叠冢,只剩下这敦睦谦和的书院,这不正是李敏、李膺不朽的徽标吗?这不仅仅是他们的不朽,天和地都完全包容了他的生和死。面对这个古老的院落,我不知何以如此动情,双手颤抖着摩挲着李敏亲植的翠柏苍松,似乎已经触到了他们的体肤和筋骨,没有浮华和堂皇,只剩下这根扎于数千年底蕴的山峦,一个华章长存,一个折断永生。历史,挥不去的是岁月的流逝;历史,永不凋零的是自然的往复,历史,在这紫云书院看惯了秋月春风,留下饱蘸着人文生命的书魂,萦绕在襄城儿女心头!
[1][2]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