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紫云书魂
紫云书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6 20:06: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绵延起伏的紫云山,逶迤于巍巍伏牛山余脉,横亘在莽莽苍苍的首山西垣,东毗红石嶙峋的灵武山,北面汝水清波,晤对星罗的九宫山,她天然堆垒、四围合抱,平地秀拔、卓然峭立。在她的胸中丘壑,紫云书院洼然隐身于槲坡山,远离尘嚣、遁世隔绝,窈窈兮仿佛世外桃源,幽幽兮俨然赤松王乔,一派逸然情致。我心中矜持地勾勒着,勾勒着这幅家乡人用活的灵魂锦绣的中国山水画,凝重而沉滞的思绪载不动太多的墨埃。
    当我惊颤于那庄肃华严的山门时,我的心早已跃然于山中林泉,奔突在松涛风壑之间了。我踩着晨露沾湿的台阶,“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诗情画意盎然袭在心头,氤氲在仄仄狭道草木生香的气息中,清澈透爽的晨风沾在我衣裳,欲湿不湿。婉转悠扬的鸟语和着林峰中散碎的流光,飘荡在幽深邃远的翠木乱花中,连人觉得心都长了一双轻盈的翼翅。淙淙潺潺的泉流在碎石磨砺的山涧沟里地流淌着,艰涩低沉,幽咽难下。“花径不曾缘客扫”,我不是过客,採挹着紫云山水之灵,归藏在回家的路上。“曲径通幽处”,不是深藏的禅房,是淡然而出的紫云书院,她岸然稳坐于东北槲坡中的一方平旷之地,西南面晤着翠柏槲林,整座院落中正稳磐,方方正正、古朴肃穆,洗尽铅华、从从容容。我拾阶而上,倚门而望,凝望着明朝成化皇帝御笔敕赐的“紫云书院”门额,联翩而至的历史浮想荡胸生起。
    “紫云书院”,四个遒劲楷体,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敦实厚重如同巍巍昆仑,睿智流润恰似滔滔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炎黄子孙汩汩泉涌的血液,早把李敏的风骨刻在了历史的门楹上。我仿佛看见成化皇帝朱见深挥毫翰墨的端庄与严肃的神情,凝重与洒脱的笔走之势,霎时间,他苍虬有力的笔端滚落的墨雨,在我心头幻变成了松涛般豁然琅然的读书声。这书声犹如小溪流水,滋润着襄城人赓续演进的文明心田,在这块心田里始终都是乾明晓钟震古烁今的“忠”声和“孝”音。公元1468年,明朝成化四年,时任浙江按察使的邑人李敏(1425-1491,字公勉,谥恭靖)奉敕回籍守制。李敏二十一岁登进士,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学而优则仕”,以天下为公,督抚一方,案牍的劳形还在他身上打盹的时候,丁忧的悲怆就开始送他走在回乡的路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宦海沉浮、云谲波诡,颠簸在他红尘弥漫的道路上,镌刻在他满面风尘的眉宇间。襄城的娘,是他心头的灵魂;襄城的家,是他灵魂的归宿。仁者必孝悌,他“晓苫枕砖”,蓬头垢面,心里装的是襄城的娘;忠者必体国,他处江湖之远,却魂牵梦萦着大明的天下。《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李敏倾其官资,创建紫云书院,他勉励诸生以“学者知修身以读书为要,明道以力学为先,同兴礼让之风,共享文明之治”。他躬行践行,教书讲学,造福乡梓,博倡儒学,推行教化,丰赡美德,一时“许、襄之间彬彬有理学之风”,紫云书院跻身于当时中原四大书院。 
    当年那些“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从师的莘莘学子早已杳身天外,空谷传响了,紫云书院竹林中的钟鼓楼也早已荡然无存,但那残断的四根青石柱子,仍在高阳的光华中昭示着它往昔的峥嵘岁月,带着历史的荣耀和梦想深深扎根于紫云山间坚沃的泥土中,钟鼓楼那悠长久绝的晨钟暮鼓依然敲打在我的心上,随着门前的叮咚的山泉流向远方,流进生养李敏和我们的汝水,融入生养着中华民族千千万万儿女的浩浩黄河、汤汤长江!郁郁葱葱的翠竹,婆娑在朗润的清风里,筛着细碎的风影,斑驳在苍松翠柏枝头洒下的余光中,是凛然的天籁,清气逼人,威而不猛。清人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清廋的翠竹,是自然的天籁?是凌霜的风骨?是黍离之悲?是李敏的关情?或许,这是岁寒生命中最遥远的唱响。二柏三石一孔桥犹在,青松翠柏,山石野径,小桥流水,涵养着紫云山水草木的皈真之源,蕴涵着李敏紫云山水草木式的淳朴和睿智,孕育着襄城儿女千百年来永不凋零的清逸俊秀!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襄县”的由来
下一篇: 襄城名人---傅俊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