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讲话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了殷切期望,其中提到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出自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
潜心儒学 讲学京师
张载(公元1020年~公元1077年),字子厚。在对起名和取字十分讲究的古代,张载的名和字令人马上联想到《周易》中“君子以厚德载物”那句话。不错,他的名和字正是取自这里,令人顿生敬意。张载祖籍汴梁,祖父张复、父亲张迪均进士出身,也都曾在朝中为官。张迪去世后,张家徙居陕西眉县横渠镇,故人称张载为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因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均为北宋新儒学(理学)的开创者,人们又将他们并称“北宋五子”。著有《西铭》《正蒙》《易说》《经学理窟》等。《宋史》有传。
据《张载集》记载,张载“少自孤立,无所不学”,尤喜军事,有精武救国思想。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针对西夏对北宋西北边境的侵扰,年轻的他以一篇《边议九条》上书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主张收复失地,此举深得范仲淹赞扬。后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张载开始潜心读书,研读儒家经典,自此走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张载进京应试,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候诏待命之际,他到相国寺开坛设讲,讲授《易经》,听者甚众;又与二程兄弟相见,一起切磋学问,颇有收获。对此他说:“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赴任后,他先后在祁州(今河北)、云岩(今陕西)、渭州(今甘肃)等地为官,推行德政,重视教化,提倡尊老爱幼,关心百姓疾苦,“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下,神宗召见张载,问其治国理政之道,张载的回答深得神宗喜欢,遂命其为崇文院校书。在京师,张载又与王安石相见,在变法问题上婉拒王安石的请求。加上弟弟张戬因反对变法被贬,张载遂辞官回到家乡横渠。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吕大防认为张载的学术继承了古代圣贤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张载遂带病入京,同知太常礼院。因为与礼官政见不合,加上病重,便辞职西归,在临潼辞世。司马光曾作诗哀悼:“师道久废阕,模范几无传。先生力振起,不绝尚联绵。”
俯读仰思 创立关学
据《宋史》载,熙宁三年至熙宁十年,归乡隐居的张载,“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这期间,他一边讲学,一边读书写作,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因家乡在关中,弟子吕大钧、吕大忠、吕大临等均为关中学子,其创立的理学学派遂称“关学”,并与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成鼎立之势。
作为北宋理学一派,张载的“关学”思想丰富精深,谈论起来也许是枯燥的,但又是必须的。张载先读儒家经典《中庸》,“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其学术之路始于儒学又回归儒学。所以,他批评了佛道的本体观、生死观,摒弃了佛道的虚无观念,肯定“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气化论哲学。他认为,有形的万物本原于“气”,“气”聚则成万物,万物消散回归“太虚”,“太虚”即还原为“气”的本来存在状态,因而客观世界存在的基础即是物质实体的“气”,因而“气”是“至实”和“至虚”的统一。稍有哲学常识的人都明白,张载的这些观点贯彻了唯物论。不仅如此,张载还认为,“气”为一物两体,是“动”与“静”的对立统一体,“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气”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形成不同的事物,因而又体现了辩证法。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