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郾城文庙始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宋、元、明、清千余年,屡经兴废。现存建筑建于明朝中期,位于漯河市黄河西路郾城区文化局内,为庙学合一,东为文庙,西为儒学,距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曾经为郾城八景之首,有魁星门、泮水池、廊房、启圣祠、明伦堂、大成殿等。学宫院墙为红色,院内花木扶疏,环境宜人,在这里培养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在郾城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不过,清末以后就渐渐废弃了。现为漯河市郾城区文化局所在地。
目前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为纯木结构,坐北向南。面阔 5 间,进深 3 间,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灰色和绿色琉璃瓦顶。 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系宫殿式主题建筑,始称儒宫,为唐代元和年间溵州刺史高承简兴建。元至正后相继扩建。明洪武三年改称孔庙。永乐年间又恢复原名。明清时代修葺扩建16间,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古建筑群,至今大部分全无,惟留砖木结构的大成殿。”笔者来到位于市区黄河路西段的文庙,从简洁的碑文中感受文庙大成殿曾经悠远的庞大和气派。
文庙大成殿是文庙幸存之主体建筑。该建筑是处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上的一座典型的明代早期建筑,并带有元代晚期的建筑风格,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古代时这里专供儒生聚学,其场景“东黉暮鼓”曾经为郾城古八景之首。在这里培养出了不少秀才、举人、进士,文庙在郾城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
文庙大成殿大成殿堪称古代艺术杰作
据了解,大成殿属于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据《郾城县志》记载:文庙大成殿系文庙的宫殿式主体建筑,在文庙北段中轴线上。目前仅存一座主殿———大成殿,为纯木结构,坐北向南,为单檐歇山式构造,灰色和绿色琉璃瓦顶。其中升昂、斗拱等都具有典型明代建筑特点,绿色琉璃瓦覆盖殿顶,殿内立二人合抱顶梁柱,原柱上饰蟠龙形象,工艺精美,生动逼真,堪称古代艺术杰作。
殿高11米,长20.4米,宽12.6米,约260平方米,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悬山顶,为九椽梁架木结构建筑,重檐九脊,斗拱重施,周围出厦飞檐、挑角。黄绿色琉璃瓦盖顶,正脊两端装龙形鸱吻,张口吞脊,尾部上卷,四个脊上均有六兽。但由于大成殿年久失修,殿顶琉璃瓦多处下滑,前后檐瓦脱落,殿内梁柱虫蚀腐朽,岌岌可危。
由于近两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安全隐患,漯河市郾城区争取省级专项资金,通过招标形式,由郑州宏昌古建园林有限公司中标并进行施工。维修加固工程于农历四月初六全面启动,现已对大殿揭顶,正在对框架部分进行归位、加固和修正。目前工程进展一切顺利,预计到8月份结束。随后将进行技防保护,安装报警、烟雾报警设施,全方位对该古建筑进行科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