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堂撞入眼帘
这是一片溶洞,南北长约二百多米,高数丈,山崖上蜂巢一样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千孔万洞,整个山崖仿佛一块硕大无朋的太湖石。老者说这些洞回环相连,大的洞可以进人,早年间闹土匪时,池沟人也不筑寨,土匪来了就躲到大洞之中。我们进到了一个大洞里,直不起腰,但很宽阔,躲几百号人没问题。洞里幽深看不到尽头,怕再往里走没了氧气,大家停住了脚。地上有散落朽槽的麦秸,看来的确是打地铺住过人的。有的洞口前有冰挂一样钟乳石悬挂,钟乳石后的山石随物赋形,如老人,如狞鬼,如飞禽走兽,这就是村中老者说的各路神仙。带路老者说,刮大风时,玲珑堂众声齐鸣,如歌如语,如泣如叫,响彻山谷。真想找个大风天来这儿听听,但又有些胆怯。老者说,没事,我跟这些神仙都有交情。
回去的路上,众人都说玲珑堂是许昌地面上独一无二的景观,可之前怎么就没听说过呢?到家后查了一些资料,我很快找到了众多关于玲珑堂的记载。玲珑堂至少在明清两朝曾是鸠山最著名的景观,它所处山丘叫玲珑山,又叫辋山,当年植被丰茂,山前涌泉河水潺潺流过,周围村庄的农业种植以水稻和莲藕为主。山上有一眼叫池沟的泉水,水量丰沛,在玲珑堂下方形成了瀑布。山崖下曾有一座寺院叫清凉寺,明朝正德年间进士、禹州人张鲲辞官回乡后,以清凉寺为学舍,创办了辋山书院,为禹州培养了大量人才。辋山书院规模宏大,房屋数十间,书院门前有两棵参天银杏。明清两朝有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游览,民国禹州志中收录有多篇他们描写玲珑堂风光的诗文,文中所述,仙境一般。清朝道光年间的禹州知州朱炜曾题写了“钧天胜地”四字刻于玲珑堂的山崖之上。1959年,纸坊水库建成,玲珑堂大部分没于水面之下,渐渐不为世人所知。最近几年水库干涸,才重见天日,但老一辈池沟人印象深刻的辋山书院旧址和两棵大银杏树却一点痕迹也没有了。那块摩崖石刻“钧天胜地”亦不知所踪。一个地域以最名的景观作为地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也许正因为玲珑堂的存在,彼时的鸠山镇名才叫了玲珑都吧。
玲珑山上玲珑堂
形成玲珑堂溶洞的石头在民间叫上水石,石质疏松多孔,置石于浅水中,水能很上到石头顶端,在石上栽植兰草、苔藓,生长茂盛,是制作盆景的上好石材。民国禹州志上说,池沟产上水石,是因为这里的人祖辈种植水稻莲藕,茎叶堆积,渐结为石,砸开一块上水石,可以清晰看到枝叶草根的层叠凝结。这种说法有些想当然。上水石的学名叫“碳酸钙苔藓植物化石”,已成化石的植物肯定不是生长于最近的这几百上千年,而是远古的至少万年以前。听说我到鸠山驻村,一位研究历史朋友曾问我,说他在一本书看到鸠山有一片植物化石群,让我找找在哪儿,他想去看看。鸠山31个行政村跑了个遍,我也没听谁说哪儿有植物化石群。直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突然想明白,他说的那个地方在池沟,玲珑堂就是那片珍贵的植物化石群。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