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油画家的文化守望 ——记黄庚义与其新作《清明上河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1 9:09: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6年春日的一个黎明,黄庚义完成了此画作的最后一笔。在霞光映红的玻璃窗上,他突然看见自己白了许多的胡子茬和鬓发。一颗清泪滚落在油画上,融入那暖灰色的汴河水中。
毫无疑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而黄庚义的同名油画,无论笔法、布局还是视觉效果都是独树一帜的。
油画《清明上河图》,长11.6米、宽0.6米,色彩饱和,笔触厚重,具象写实,各色人物形态逼真。在创作中,黄庚义大胆创新表现手法,将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巧妙融合,赋予这幅中国传世名作独特的光影感和立体感,将北宋汴京城的盛世繁华、人物风情、自然风光展现得更真实、更细腻、更具动态感,令人惊叹和遐想。
在黄庚义10余米的画卷中,充满好奇张望大千世界的垂髫小童,他们清澈的眼眸,就像年少的黄庚义描绘着他眼中的世界。
1950年,黄庚义出生于开封。也许是中原厚土滋养了他的艺术灵性,少年时的他就爱上了画画。中学毕业后,黄庚义下乡到当时的开封县杜良公社,后又师从著名画家张光斗先生,潜心学习国画。后来,机缘巧合,黄庚义接触到西方油画,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让黄庚义再也割舍不下,开始用他细腻传神的画语墨言,守望着、描绘着古城的文化色彩。
走上街头,铺开画布,黄庚义画开封的老街小巷、画凉亭塔影、画灯火御街、画漕运虹桥、画城墙土路、画烟霭冬雪……每一次落笔,他重新审视深厚的大宋历史文化、宋词宋画、宋意宋风,进行“师古而创新”的挖掘与反哺,将众多的史学、考证、文辞、传说资料活化为典型画面的系列油画作品。自然,油画《清明上河图》只是其发轫之作。
在绘画艺术道路中不断探索的黄庚义,最近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在黄庚义的油画室中,他多次修改尚没完工的巨幅油画《东京保卫战》,让记者感到阵阵悲壮、惨烈。近处打毁的炮台,血染战袍的将士,用石块、大刀怒目拼杀的市民;远处是金兵遮天蔽日横列的援军,战火硝烟中隐隐露出城墙流血的豁口;布满画面的是漫天飞雪,似在呐喊,在哭泣……作品大气磅礴,色彩沉郁丰厚,形象凛然鲜明,粗犷笔触与精细刻画的油画语言火辣辣的,透射着引人遐想的深邃的东方意境。
与创作《清明上河图》一样,创作《东京保卫战》前,黄庚义重新找来历史书籍通读。对于他来说,每一次创作都是重新体悟生命、感知历史的过程。夙兴夜寐中,黄庚义无数次搁笔沉思,记忆排山倒海,他所钟爱的古城开封,在他创作的几十年的光阴中慢慢发酵,与那些不期而遇的快乐与坚守的执着一起融入心底。
[1][2]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