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凭借一脚绝活登高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2 9:23:5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关于高俅之死,在历史上,高俅并非死于梁山好汉之手,而是在靖康初年金人入侵中原时病死于开封。《宋史·钦宗本纪》记载:“靖康元年五月己卯,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
靖康元年,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宋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会合。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宋徽宗等人继续南下,高俅以禁卫三千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当时,随从宋徽宗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诛杀,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京之子蔡攸也被宋钦宗下旨处死。高俅恰恰是因为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的下场,没有遭到诛杀。
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 “靖康初,佑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此外,《宋史·李若水传》中也曾提到高俅病死于靖康元年。高俅最后死于家中,也算善终。纵观高俅一生,虽位列显位,但不似蔡京、童贯等人那样罪恶累累,政绩也乏善可陈,这大概就是《宋史》不为其立传、其他史籍对其记述也都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
还原历史:镇压宋江起义并非高俅
对于《水浒传》中高俅镇压宋江起义的故事,从史书、文人笔记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宋江起义的时间是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 年)到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起义的地区在山东西南部、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名将张叔夜。张叔夜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艺术家虚构的一个英雄人物,高俅迫害他的情节同样纯属虚构。从史书、文人笔记等现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林冲、李逵等一百单八将,更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据说,宋江起义军中共有三十六员主要头领,《水浒传》所描写的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施耐庵的虚构,作者“欲成其书,以三十六为天罡,添地煞七十二人之名”,目的是使小说更添传奇色彩,以迎合百姓喜好。
宋江起义后,正如小说中所言,占据了梁山泊,但很快就离开了此地,转战于今山东青州、济南一带。宋江等人攻城略地、杀富济贫,声势日隆,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时,亳州知州侯蒙提出了“赦过招降”的建议,宋徽宗于是便派侯蒙前往招安,结果侯蒙途中病亡,招安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后来,朝廷又派兵征讨,宋江等人南下与官军周旋。1121年,宋江等人攻取淮阳军,然后乘船进抵海州,被张叔夜设计包围,宋江被俘投降,起义遂被镇压。这段史实在《宋史·张叔夜传》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