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产生于春秋战国之前,在兰考县境内,靠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仍存在并发展着这一古老而又稀有的民间拟兽类舞蹈。每逢传统节日,兰考各个村镇到处舞麒麟、看麒麟、摸麒麟、绣麒麟、剪麒麟、贴麒麟。麒麟已深深地融入兰考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据1984年的《民舞集成》普查统计,河南省共有14支麒麟舞表演队仍活跃在豫东地区兰考、睢县一带,仅兰考就有7支。
兰考麒麟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宗教、民俗、历史等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兰考人民的一份宝贵财富。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舞蹈,兰考县文广新局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通过逐级申报,麒麟舞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兰考麒麟舞盛行于清朝,到解放初期,兰考县有麒麟舞表演队40多支,农闲时几乎每天晚上都有麒麟舞表演。据了解,“文革”时期,麒麟舞被当作“牛鬼蛇神”和反动毒草被禁演,一场“破四旧”运动,使兰考县麒麟舞表演的道具基本被毁。有痴迷于麒麟舞的队员,把麒麟皮和锣鼓铜器等藏到地窖中、烟囱中,但是大部分还是被搜出来毁掉了,只有个别村子的道具幸免于难。1984年的文化普查中,兰考县境内珍藏麒麟舞道具的有5个村,分别是红庙镇樊庄村、堤湾村,小宋乡小宋集,南彰镇孙桥村,闫楼乡闫南村。
改革开放初期,麒麟舞的传承得到了恢复,但很快受到多种文化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麒麟舞表演队队员年龄偏大,青年人文化娱乐观念改变,认为麒麟舞是老套的娱乐方式,不愿再进行麒麟舞表演,进而导致表演者青黄不接,麒麟舞的传承再次出现危机。200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登记,兰考县境内多多少少保留着麒麟舞演出道具的村子有8个,它们是红庙镇樊庄村、堤湾村和东村,小宋乡小宋村和郭店村,南彰镇孙桥村、闫楼乡闫南村,许河乡的杨桥村。
兰考县各个麒麟舞表演队演出的内容大致相同,大都和其他民间舞蹈组成大型的民间舞会。其他一些民间舞蹈随着打击乐的节奏起舞,而麒麟舞是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表演着激烈、火爆的动作,成为民间舞会的高潮部分。演出的内容有麒麟滚灯、哪吒斗麒麟、麒麟闹东海、麒麟送子、麒麟扑绣球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麒麟舞在表演形式、内容、道具制作等方面也在不断丰富、完善着。麒麟舞不是某个时代某个人的专有创作,而是贴近生活,荟萃百家之长,随不同时期的审美习惯和艺人的情趣,不断地丰富变化。
2008年6月,兰考县麒麟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迎来了兰考县麒麟舞发展的春天。兰考县文广新局高度重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次筹集资金扶持麒麟队,并派出专业人员驻村指导麒麟舞的表演。同时,兰考县文广新局利用农民闲暇时间,因势利导,将红庙镇樊庄村和东村的两支麒麟队合二为一,进行专业性的排练,并于当年10月8日,赴古城开封参加第26届菊花花会开幕式的表演。很多市民从未见过麒麟舞,纷纷踮起脚尖争相欣赏,精彩的表演让市民对兰考麒麟舞大加赞赏。随后的几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兰考人民又恢复了对麒麟舞的表演热情,多次外出参加展演活动,并获得赞赏。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元宵节,小宋麒麟舞在开封市小宋城参加了央视三套现场直播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特别节目”,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让兰考麒麟舞表演者铭记于心的是,2014年春节刚过不久,郭店村麒麟舞表演队由麒麟舞专家马宁带队赴北京参加音乐剧《焦裕禄》的排练和演出。麒麟舞表演队队员认为,麒麟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能参加国家级的演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所以表演起来非常卖力。他们在北京进行了5场演出,获得成功,深受首都观众的好评。201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原创音乐剧《焦裕禄》在真实诠释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经验,融合音乐、舞蹈、戏剧、高科技等综合艺术手段,并融入兰考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麒麟舞,再现了焦裕禄的事迹,充分弘扬、传递了焦裕禄精神的正能量。同年,又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和开封市大众剧院演出6场,也取得了可喜成绩。
目前,兰考县麒麟舞在保护、传承和弘扬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辉煌成绩的背后,还潜藏着很大的生存危机。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民间舞蹈麒麟舞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无传承人将濒临失传。
值得庆幸的是,兰考县对麒麟舞已经制订了保护计划,计划选派专业人员研究、整理有关资料,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训,以最短的时间逐步恢复和建立10支以上队伍,使其能够经常演出,让这一珍贵的民间表演形式得以传承和弘扬。
麒麟是中国古人创造出的一种虚幻动物,是黄河流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升华的产物。它集中了人们所珍爱的动物身上的特点,具有强悍的体魄和强大的正能量,故为“仁兽”“瑞兽”“神兽”。麒麟的诞生,展现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光辉历史,是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象征。麒麟文化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伴随着黄河文明应运而生。麒麟文化经历了“甘青文明”和“昆仑神话”漫长的历史孕育过程,发源于祖先生活在野兽环伺、弱肉强食、危机四伏的原始社会形态下对动物产生的原始性崇拜,折射了原始社会人们早期生活的状况,表明了人与动物最初的关系,体现了黄河流域人民现实生活中的极美思想,反映了黄河流域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