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古帝王——共工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26 14:58:5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共工是伏羲、神农之间的一个古帝王,为平水土、治理江河、发展农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言及共工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玉洁毫不吝惜地给出了高度评价,同时,对于共工氏的遭遇,她直陈己见,“由于共工氏反对帝尧把君位禅让给帝舜,被帝舜放逐。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共工氏与颛顼氏、高辛氏、祝融争帝的神话传说,当是帝舜在放逐共工氏之后出现的。”
共工氏活动的地望
中国古代部族的名字一般与所在的地名有关。共工氏部族的名字也应如此。共工氏最早活动的地域当在周代的共国。那里因共山而有名。根据古籍记载,共山在今河南省辉县市。
《尚书·禹贡》云:“北过降水至于大陆。”林之奇《尚书全解》注:“河内共县淇水出焉,盖以此为绛水也……今河内共山,淇水、共水出焉。”古音的“降”读作“共”,“降水”就是“共水”。这里所说的“河内共县”就是今河南省辉县市。
李玉洁教授认为,《水经注》《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都记载了共山的地理位置,但实际上这两处共山是一脉相连的,共山从济源市一直绵延到辉县市。那么,共工氏活动的主要地区在古共国,即今河南省辉县市。
拥有天下的古帝王
共工氏在远古时期是显赫的古帝王,曾拥有古九州之土。《国语·鲁语上》云:“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韦昭注:“共工氏伯者,在戏、农之间有域也。”这个记载说明共工氏是伏羲、神农之间的一个诸侯,占有广大的地域。
帝尧时期,共工氏曾为帝尧的四岳。《山西通志·氏族一》云:“共工氏,有地在弘农之间。从孙伯夷佐尧掌礼,使遍掌四岳为诸侯,伯号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吕者,膂也。”
《汉书·刑法志》亦云:“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定水害。”帝颛顼氏之时,共工氏曾平定水害,立过大功。
帝尧时期,共工仍然是帝尧的水官。
共工氏在唐虞时期是管理百工的官职。《周礼·冬官·考工记》云:“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郑玄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于天地四时之职,亦处其一也。司空掌营城郭、都邑、立社稷宗庙、造宫室车服噐械监百工者。唐虞已上曰共工。”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
关于共工氏“怒触不周山”,史籍记载有多种说法。一是共工与颛顼氏争为帝,怒触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二是共工与高辛氏争为帝,怒触不周山。《淮南鸿烈解·原道训》云:“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髙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三是共工氏与祝融争为帝。《补史记·三皇本纪》云:“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覇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 “这些故事当然只是神话传说,但其却事出有因,表现了远古时期部族之间激烈的斗争和冲突。”李玉洁教授说。
共工氏被帝舜流放
共工氏被流放是帝舜时期的事情,原因是共工氏不同意帝尧禅位给帝舜而发生矛盾。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尧晚年,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帝舜已经代替帝尧行使权力,“杀鲧”“诛共工”。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舜“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另外还放讙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凡是反对帝舜即位的部族或者部族首领,或被放逐,或被杀死,皆受到惩罚。《四书释地·幽州》云:“当流共工时此地,已名幽州,即今密云县。”据此可知,共工氏被流放的幽陵在今北京市密云县。
从此,共工氏在历史上被丑化,成为一个“振滔洪水以祸天下”造成水灾的恶人。
共工氏的后裔及“夸父追日”的传说
共工氏自帝舜时期已经被丑化,因此,后世也很少留下关于祭祀共工氏的庙宇和祠堂。然而,共工氏之子句龙,因为黄帝土官,平水土,被尊为后土,死后祀以为社神,得到了后世的祭祀。汉武帝曾对后土祠进行祭拜。
由史料可以得知,共工氏的后裔很多。《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山海经广注》云:“勾龙为后土,生子二人: 曰垂、曰信。信生夸父,善走,为丹朱臣,后有夸氏。”这些记载说明后土、夸父及夸氏等皆为共工氏之后裔。
李玉洁教授说:“通过林林总总的文字记载不难看出,共工氏是一位在诸多方面颇有作为的古帝王,虽然在传说中因为争帝曾被帝舜打败,但是共工氏在我国远古时期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仍然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