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博浪:“张良刺秦”的恩怨情仇
古博浪:“张良刺秦”的恩怨情仇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26 14:56: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公元前218年,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发生了一件几乎改写中国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史称这一事件为“博浪击秦”。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写到:“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公子。他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都是韩国丞相,侍奉了五代韩国国王。秦灭韩国时,张良因为年轻,尚未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遣散了家中的三百名奴仆,就连弟弟死了也不厚葬,携全部家财外出寻求勇士谋刺秦始皇,终于在东方找到一个能使一百二十斤重大铁椎的大力士,埋伏在博浪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以为韩国报仇。
    今原阳县是由刚解放时的阳武县、原武县合并后命名的,古阳武就在今原阳县境。自古至今,无论地形怎样变化,无论归属如何变更,“博浪击秦”事发古阳武均无异议。但“博浪”今已无此地名,那么,秦时的“博浪”究竟在何处呢?
    据《原阳县志》载:“博浪沙在今原阳县东南。”《资治通鉴》载:“博浪,阳武南,地名也。今有亭,此未详也。”
    张良击秦的“博浪”为一地域名,当时称为“博浪亭”。据考,秦时的古“博浪”在今原阳县城东南14公里处的阳武故城东南1.5公里处,即今原阳县陡门乡郭庄一带,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阳武故城早已被河水淹没而已。
    历史上有关刺秦事件的记载共有三次:一是众所周知的荆轲刺秦,二是高渐离刺秦,三是张良刺秦。荆轲刺秦和高渐离刺秦,《史记》记载比较详细。张良刺秦,司马迁只用了寥寥数语,但较之荆轲和高渐离,张良刺秦无论在时机的把握,还是方式、方法,以及目的意义上,都要比前两次高明得多,意义也更加深远。一是张良刺秦不是出于个人恩怨,而是为了报国仇家恨,这起点本身就比荆轲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二是张良刺秦不像荆轲那样激于一时义愤,仓促成行,而是经过了长期酝酿和精心筹划,这与荆轲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心理不可同日而语。三是张良刺秦是在秦朝大一统之后。秦王朝的横征暴敛、严刑峻法,加之焚书坑儒、修筑长城、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致使民怨沸腾。张良刺秦充分体现了对暴秦统治的反抗。从此之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短短几年时间,秦王朝便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分崩离析,大厦倾覆。
    众所周知,张良是怀着国仇家恨刺秦的,张良又是辅佐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的“汉初三杰”之一。以张良的果敢和睿智,他在选择击秦地点时,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首先考虑的是刺杀能否成功,刺杀后又能不能逃脱?因此,这一地点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险要,二是便于藏身,三是便于逃匿。
    如今,在原阳县城东郊的古博浪沙遗址纪念地,有清康熙二年阳武知县谢包京立石拜书的“古博浪沙”碑。遗址上的主要建筑有“古博浪沙”碑及碑亭、跪履桥、张良大殿、博浪碑林等,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博浪”已成为原阳县的代名词,人们习惯用“博浪大地”代指原阳这块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老土地。勤劳善良的原阳人民,在张良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下,一代代生息繁衍,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