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碑之冠”——《齐太公吕望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0/26 15:02: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琳琅满目的汉晋碑刻中,《齐太公吕望表》以其记录的史实与书法艺术,而处于显赫地位。尤其是随着金石学在清代的兴盛,《齐太公吕望表》广为传拓,名望走向鼎盛。
《齐太公吕望表》,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县令卢无忌所作,以颂扬其祖吕望的功德。吕望,又称吕尚、太公望、姜太公、齐太公,是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屡出奇谋的大功臣,受封于齐国,故称齐太公。《水经注·清水》记载,东汉之时,汲令崔瑗已立太公碑,并设置祭祀的坛场。在东汉末三国之乱时,坛场废弃。卢无忌认为他是吕望之后,所以恢复坛场,刻碑纪念。
《齐太公吕望表》为晋太康十年三月刻,原在河南汲县。碑额高0.19米,宽0.1米;碑身高1.28米,宽0.74米。碑文见于碑额、碑阳、碑阴、碑侧。东魏武定八年(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立《修太公吕望祠碑》,是《齐太公吕望表》续作,录《齐太公吕望表》的前文,而略其颂词。
该碑原立于河南太公泉。顺治至乾隆五十年的百余年间正值朝代更替,《齐太公吕望表》不得见,学者以为亡佚。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黄易(小松)于河南卫辉府获上段。原来因碑断裂,明末知府周思宸载置府所。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黄易又寻得下段。黄易将拓片赠送毕沅、钱大昕、武亿等金石名家。嘉庆四年(1799年)秋,汲县训导李元沪将碑置于县学(孔庙学宫),并在碑石左上方隶书刻跋两行,李震在碑石左下方楷书刻跋两行。民国以后,《齐太公吕望表》归汲县图书馆收藏。抗日战争爆发后,汲县图书馆遭到日本军队的严重破坏。此后,《齐太公吕望表》又一次下落不明,遂成谜团。
《齐太公吕望表》的价值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它所记录的重要史实。第一,碑文记载吕望是汲县人,与《吕氏春秋·首时》所记载吻合。清代以来,一些学者据此认为汲县(卫辉市)是吕望出生地,东海之滨是吕望躲避商纣之乱的地点。第二,碑文记载举世闻名的汲冢书出土在太康二年,与负责整理汲冢书的荀勖在《穆天子传序》的记载一致,碑文的记载属于当地出土文献的实时记录,纠正了《晋书·武帝纪》咸宁五年之误。第三,吕望的年纪,碑文录汲冢《纪年》记载周“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由于汲冢《纪年》已经亡佚,此条仅见《齐太公吕望表》记载,这与《尚书·顾命》记载不同。
二是它卓越的书法艺术,被一些学者视为晋碑之冠,并且是汉晋隶书艺术中的佳品。清代、近人皆推崇《齐太公吕望表》书法。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赞其古雅,赵绍祖《金石续钞》言其“犹有汉意”,冯云鹏、冯云鵷《金石索》誉其为“晋碑之冠”,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西晋分书有《太公望》《任城太守孙夫人》二碑,虽峻逸殊科,而皆曲折顿宕,姿致天成。”
(作者: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