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王秀菊:神奇女枪手
王秀菊:神奇女枪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30 10:30: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她是旧中国出生的雇农女儿,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追梦,17岁参加民兵队伍,靠一股子韧劲练成百发百中的“神枪手”。她曾进京参加全国首届英模表彰大会,现场为中央首长表演实弹射击,10发子弹枪枪命中靶心,毛泽东主席亲手将一支国产半自动步枪赠送给她。 
    一 
    她叫王秀菊,祖籍尉氏县永兴镇段庄村,祖辈几代都是给地主扛长工的雇农。1938年6月,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军沿平汉线南下,竟不顾中原百姓的死活,下令扒开黄河口,尉氏县境尽成泽国,仅段庄村就被淹死67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眼看全村饿死1100多人,520户人家逃难走了506户,王秀菊的爷爷带领一家老小逃荒流落到陕西黄河滩上,给当地的地主扛长工。 
    1941年9月15日,王秀菊出生在黄河滩上的草棚子里。她刚出生几个月,就遇上黄河滩区发大水,一人多高的浪头铺天盖地涌来,她的母亲抱着她拼命奔跑,刚登上一条高岗,后边的黄河水追身而来,差一点将娘儿俩卷进漩涡。 
    王秀菊的父亲租地主家3亩河滩地种西瓜,眼看丰收在望,遭遇一伙兵痞哄抢,将她父亲抓进监狱打得死去活来,并进行讹诈。她的爷爷跪求东家出钱担保,救出奄奄一息的父亲,从此欠下巨额债务,成为地主家的奴隶。王秀菊的爷爷活活累死在地主家,被一捆秫秸秆卷着埋在黄河滩上。她最小的姑姑连饿带病,最后死在自己母亲的怀里。面对天灾人祸,她的奶奶终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 
    1949年春季,听说河南老家解放了,王秀菊的父母决定叶落归根。在潼关火车站,王秀菊看见站台上走过来几位穿军装的女兵,她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要当兵的念头,这美好的愿望促使她不懈追求,下决心要圆自己的梦想。 
     二 
    1958年,段庄村成立起了民兵营。17岁的王秀菊不够年龄,追着老支书软缠硬磨,进了民兵队伍,领到一支“七九”步枪。为了熟练掌握射击要领,她在院子里用土坯垒一个靶台,四面墙壁上贴满靶纸,甚至连住室、厕所的墙壁上都贴上靶纸。下工归来,趁着吃饭前的闲空,掂起院子里的扫帚把当枪杆练瞄准,睡觉前趴在床上练习卧姿。白天出工干农活,田间地头都成了她的训练场;半晌歇工时,妇女们聚在一块做针线活,她一个人趴在土窝里,平端起锄把和铁锨练一阵。有一回,母亲让她烧火做饭,把搅好的面糊下到锅里。她烧着锅一时心血来潮,拿起烧火棍架在锅台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练瞄准,结果沸腾的稀汤从铁锅里溢出来,弄得灶台上到处是汤水,把铁锅也给烧干了。母亲见状气得直跺脚,骂她练枪把脑子练傻了。一怒之下,母亲将满院子贴的靶纸全部撕毁,连土坯靶台也拆了,还叫来姨父姨母教训她。王秀菊理直气壮地冲母亲说:“旧社会咱家为啥受苦受欺压?那些兵痞为啥把俺爹抓进监狱打得死去活来?不就是咱老百姓手中没有枪杆子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民兵营首次进行实弹射击,打100米有依托胸环靶,王秀菊3发子弹打了30环,一下子在全村出了名,很快当上民兵营营长。全大队基干民兵250多名,配发轻机枪4挺,步枪、冲锋枪近200支,对于一个姑娘来说,身上的担子确实不轻,既要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训练任务,又不能脱离农业生产,保证枪不离身的民兵安全。王秀菊没打退堂鼓,始终坚持劳武结合的理念,带领民兵在农业生产中打先锋。 
    段庄村的淤泥地遇上旱天,土地像鱼网状裂开二指宽的缝隙。这年秋季,眼看种不上麦子,当时的大队党支部动员全村打井抗旱,王秀菊组织女民兵参加,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旧时流传下来的风俗是打井妇女不能往跟前走一步,传说只要闻见女人味,井口就会歪斜倒塌。王秀菊不信邪,组织青年妇女成立起打井队,在村北一块耕地上打一眼“女青年号”井。她带头在平地上挖大坑找到了泉眼。下边出水了,淤泥不断塌方,她们晚上挑灯夜战。王秀菊把棉袄一撂,高挽起裤腿,深秋的北风一吹,浑身起鸡皮疙瘩,她掂起酒瓶喝两口烧酒,拽住绳索下到井底清淤泥。经过十几天的连续奋战,终于打成一眼“女青年号”水井。从此,村民浇地种上了麦子。在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正在住院的王秀菊走出病房,拉起板车徒步往返200多公里,带领民兵从新密山区拉回石头,冒着严冬的飞雪,亲手操瓦刀和水泥,垒砌3座便桥和15座水闸。农闲时节,她和民兵们吃住在工地,将全村4000亩耕地深翻一遍,改良成旱涝保收的水浇田,连续两年向国家贡献50万公斤粮食。 
    生产当先锋,练武当标兵。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的省军区布置段庄村组建游泳方队接受检阅。王秀菊在村北的大坑塘内练兵,自个带头跳下水,让男民兵在两头架着竹竿,帮助女民兵学游泳。因用力过猛,她从坑沿滑进深水区,立时没了影。众人把她打捞上岸,她趴在地上呕吐一阵子,站起来再次跳入水中练习。那年月乡村比较封建,一帮子青年男女在一个水坑内,很快招来非议,说王秀菊是个“疯丫头”,把全村的闺女都给带疯了。面对冷嘲热讽,王秀菊顶着压力,依然坚持训练,让男女民兵学会武装泅渡,按时接受了上级的检阅。 
    有一次组织民兵训练,在对方火力下运动投弹。一个男民兵投弹时,拉开弦后因紧张将手榴弹投进掩体内。眼看冒火的手榴弹就要爆炸,王秀菊一个箭步冲上去,来不及捡拾,飞起一脚将手榴弹踢出掩体,随即在空中爆炸。训练结束后,母亲闻听冲她说:“妮,你吓死我吧,万一出了啥事儿,后悔都来不及。”她却跟没事人一样,咧嘴一笑说:“经常跟枪炮打交道,哪会没一点危险呢?” 
     三 
    1959年10月,当时的开封专区举办民兵军事和体育比赛,其中射击项目参加180人。王秀菊应邀参加比赛,打100米胸环靶,5发子弹命中50环,全场欢声雷动。紧接着,她打200米无依托靶,5发子弹命中49环,以总成绩第一夺魁。 
    此后,王秀菊应邀参加当时的武汉军区大比武,她与新乡市刘庄村的民兵营长史来贺一起,代表河南全省民兵为军区首长现场表演,100米有依托靶打玻璃瓶,每人5个目标,她枪枪开花。第二轮打200米无依托活动靶,仍然是5个目标,在远处不停地向前运动,很难捕捉到准确位置,她沉着瞄准打提前量,一枪一个,全部命中,再次夺得全军区第一名。 
    1960年2月,王秀菊作为全国民兵英模代表的候选人,由当时的省军区统一集中到教导团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培训,每天与正规部队一样,荷枪实弹,上午集中练习射击,目标是玻璃酒瓶,下午训练队列。特别是实弹射击,打了一轮又一轮,实行单循环淘汰赛,从全省代表中筛选出3名百发百中的“神枪手”,王秀菊、史来贺以及“狼牙山五壮士”的幸存者宋学义被选中,准备进京接受检阅。 
    1960年4月18日,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王秀菊作为全国517名女民兵代表之一,与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中的主人公汪月霞、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孙玉敏出席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受到毛泽东、朱德、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4月22日上午,住在西苑宾馆的王秀菊突然接到通知,让她和宋学义、史来贺3人集中到训练场实弹射击,接受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的检阅。训练场是一个坐南朝北的向阳坡,南边的看台上坐着毛主席、朱德、宋庆龄、贺龙、罗瑞卿等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河南省的代表率先出场表演,王秀菊被安排在东边1号靶台,毛主席就坐在她身后,她内心激动得怦怦乱跳。代表们先打100米有依托靶,每人5发子弹。随着发令声响起,王秀菊深呼吸一下,屏神息气,持续击发点射。只见北边的报靶员接连举起5次红旗,她打了50环。顿时,看台上响起一片掌声。表演完第一轮,又打难度相对比较大的200米无依托靶,王秀菊仍然排在1号靶台。因为有了第一轮的好成绩,她的心态更加平稳,感觉眼前的目标清晰可见,操枪点射,枪枪命中,又打了50环,全场再一次欢声雷动。 
    这时候,毛主席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向她问道:“你是哪个省的代表啊?叫什么名字?”王秀菊急忙立正回答道:“报告主席,我是河南省的,叫王秀菊。”毛主席冲王秀菊伸出大拇指笑呵呵地说:“打得好,打得好,你真了不起。” 
    实弹射击结束后,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亲手向参加表演的代表每人赠送一支国产半自动步枪和100发子弹。大会结束不久,毛主席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不朽诗篇《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四 
    王秀菊从北京开会归来,身背毛主席赠予的钢枪,更加坚定了要当兵的信念。她直接到当时的尉氏县人武部报名参军。老部长语重心长地对她说:“秀菊啊,当民兵和当兵一样光荣,你是全国的先进典型,地方更需要你。”眼看进不了军营,她将脑后的两条长辫子剪成齐耳短发,身穿绿军装,就像当年在潼关火车站看到的女兵那样,练武的劲头更大了。 
    王秀菊成了名人,上门提亲的媒人接二连三,母亲劝她赶快把终身大事给定下来,她却冲媒人直摇头。她心里另有打算,既然这辈子当不了兵,就铁了心要找一位军人共度一生。当时的县人武部政委徐道轮蹲点在段庄村,就热心帮王秀菊牵线搭桥。农村青年王启贵是徐政委亲手送的兵,小伙子在东海舰队训练团当教官,不仅参加过天安门广场大阅兵,接受过毛主席的检阅,还作为海军的特勤人员,被派遣到印尼接收华侨,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都很过硬。碰巧王启贵归乡探亲,拜访老首长,徐政委当即安排他跟王秀菊见面,促成了一桩美好姻缘。 
    1963年年底,眼看就要过新年了,王秀菊背上军用挎包,一个人赴上海与王启贵结婚。没有金碧辉煌的洞房,也没有灯红酒绿的宴席,在军营的宿舍里,一勺烩的大锅菜比山珍海味吃得更有滋味。面对列队齐声呼喊“嫂子”的士兵,王秀菊应邀高唱一曲《民兵之歌》,在那直线加方块的韵律中真切过了一回当兵瘾。 
    从上海归来,王秀菊第一次到婆家住宿。婆家三间破草房,房顶露着天,家里连一张床都没有,公婆打地铺睡麦秸窝。夜晚,王秀菊跟婆婆睡地铺,麦秸窝上没有褥子,只铺一条床单,她连身都不敢翻。公公是个老党员,当保管腰里挂着生产队粮食仓库的钥匙,正月里自家却揭不开锅,从外边借一瓢麦粒,匆忙搁石碓窑里捣碎了,熬半锅稀粥当饭吃。就是这样贫穷的家境,王秀菊也认了。她牢记豫剧大师常香玉说过的一句话:“不图庄子不图地,一心找个好女婿。”作为军人的妻子,王秀菊为了让丈夫安心服役,她动员亲友四处筹钱,买来砖瓦木料,连房顶的草苫都买齐备,开着拖拉机拉到婆家,盖起三间新瓦房,让公公婆婆高高兴兴搬进新居。 
    1965年,王秀菊的大儿子出生了,她的户籍一直在娘家没有迁移走。此后随着小女儿的出生,丈夫在部队升为副队长,按规定为她们娘儿仨办齐了随军手续,准备将户籍迁移到上海市生活。可她为了自己的追求,自动放弃大都市优越的工作环境,甘愿扎根农村当民兵营长,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农业生产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1974年,王启贵奉命赴河南接兵,被王秀菊的执着精神所感动。作为训练团重点培养的4名标兵之一,他毅然放弃升迁的机会,主动提出回地方工作。县人武部得知这一消息,及时报告省军区,由省军区向武汉军区写报告,将王启贵调入尉氏县人武部任军事科长。至此,这对劳燕分飞的夫妻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两口子互相帮助,将段庄民兵营训练成为全军区的先进集体。 
    五 
    1972年,经组织审查批准,王秀菊被破格招干,到当时的永兴公社担任武装部副部长,随后又升任当时的公社党委副书记。直到1979年年初,她调任尉氏县妇联主任,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干了20年的武装战线。面对职能的转换,她将毛主席授予的钢枪珍藏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妇女儿童工作中去。她自带干粮,赴全国妇联申请发展项目,夜晚住在北京的地下室,喝开水啃干馍。争取到扶持资金后,她在县里建起妇女培训中心,请技术人员授课。她带人赴浙江考察,拉回2000只鸭苗,利用万亩贾鲁河滩自然资源,大力推广养殖业,让妇女撑起半边天。短短几年间,沿河两岸发展起来养殖场3000多个,常年养鸭460万只,年产鲜鸭蛋上千万斤,产鲜鱼300多万斤,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 
    王秀菊那颗恋武的痴心不改初衷。她组织军嫂做军人坚强后盾,宁挑家庭千斤重,不动长城一块砖。她协调地方法院设立“维军法庭”,对涉及军人和优抚对象的案件快审快办。她当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民兵军事训练、抢险救灾、引黄工程,哪里有突击队冲锋陷阵,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她“壮心未与年俱老”,每年八一建军节,都坚持过“军事日”,冒着高温酷暑走向靶场操枪打靶。当她重新背起毛主席授予的钢枪时,内心百感交集,决心在有生之年,让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延续下去。 
    王秀菊的大儿子王海波高中毕业后参了军,还当了班长,却赶上部队精简整编,退役到地方金融系统工作。此后,她将女儿王海燕送进部队,女儿考上军校,从事的是医学专业,与军事训练不对口。她思考再三,仍坚持不传枪。1991年,她的小儿子王海涛从体校毕业,原本可以进入政府机关上班,她却铁了心让王海涛干武装,只有专业对口,才有资格接过毛主席授予的钢枪。她找尉氏县领导再三要求,将王海涛安排到民兵训练基地,不仅工资低,还没有编制。她对王海涛说:“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前程要靠自个努力奋斗去争取。” 
    王海涛听母亲的话,不羡慕机关的优越环境,在训练基地跟民兵一块摸爬滚打,很快加入了党组织。1996年,赶上县人武部由地方收归部队建制,政治素质和军事技能优秀的王海涛被特招入伍,成长为合格的军事干部。王秀菊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定向小儿子传枪。 
    1999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在尉氏县委、县政府和人武部领导的陪同下,王秀菊将那支珍藏了近40年的钢枪从武器库中取出来,擦拭一新,郑重地交给王海涛,让两代人的恋武梦,在绿色军营里共同和鸣出一曲“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乐章。王海涛接过母亲的钢枪,工作中自我加压,36岁就晋升为中校副团,成为军区重点考察的后备干部。 
    济南军区举办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座谈会,特邀王秀菊参加,她登台发言说:“是毛主席教俺爱武装,这恋武的情结几十年痴心不变……”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张太恒将军闻听此言,激动地说:“你这个指导思想很对,我们要向你学习!” 
    已退休的王秀菊在家并未闲着。去年,她听说段庄村的公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学生趟水上学,她挨个打电话,召集50多位在外工作的老乡,一起归乡省亲,并带头捐款5000元。在她的感召下,省亲团成员纷纷解囊相助,共捐款25万元,将村里的路修好。为了给下一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她翻箱倒柜,寻找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和资料,请人代笔撰写出版了回忆录《毛主席给我一杆枪》。凝视着照片上的青春风采,回忆起在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情景,她那颗激动的心一下子变得年轻许多。 
    如今,王秀菊的小孙子王东正读大学。她热切期待着,有生之年能够亲手将毛主席授予的钢枪传给第三代人。
(作者:睢建民 责任编辑:12301-4)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开封鬼市
下一篇: 杏花营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