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汉〕张角
汉灵帝中平元年春,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凋敝。广大农民不堪剥削,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宣传口号,号召起义。张角部署道徒共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主帅统领。几十万义军同时举事,声势浩大。因起义军以头裹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记:汉灵帝光和七年(184),颍川黄巾军首领波才,遵照张角的指令,高举“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大旗,聚集数万民众,烧毁官府,铲除污吏,迅速占领郡府阳翟(许昌禹州市),直逼京城洛阳。汉灵帝十分惊恐,急调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领兵4万,会同颍川太守赵谦,合力围剿。波才率众抵抗,一举击败大军,并将皇甫嵩包围在长社城内(今许昌长葛市老城镇)。但由于起义军依草扎营,部署失误,致使皇甫嵩夜间趁大风放火烧营并偷袭得逞。同时起义军又遭曹操、朱俊二军夹击,最后不得已退守阳翟。后因兵力不足,返回大红寨据守。最终因寡不敌众,大红寨失守。波才退往汝南、陈国一带。
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宗教掩护下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战争,为后来历次农民起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颍川郡黄巾军的大本营就设在今许昌禹州市西部鸠山乡的大红寨山上。大鸿寨山横亘于鸠山乡,北连登封市境,西邻汝州市境,东西走向,长约5公里,主峰海拔1150米,是禹州市境内群山之颠。这里层峦迭嶂,悬崖峭壁林立,山岭相连,林深谷幽,地势险要,是屯兵扎营的好处所。尤其到了秋天,红叶满山,层林尽染,煞是壮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其红叶林的面积在我省名列第一,其红叶密度、纯度均超过北京香山的红叶。又因山体岩石为红色,多产铜矿石,故称“大红寨”。
大鸿寨山主峰顶端有一石寨,为当年黄巾军的营盘,至今还有寨墙残垣。主峰东北的悬崖上有块悬空巨石,势态惊险,似随风滚落,人称“风动石”,据传为黄巾军布下的累石。主峰东南有一孤峰,陡俏凸立,高耸入云,造型险峻,恰似空中楼阁,俗称“摘星楼”,传为起义军首领波才最后坚守的据点。大红寨还因遗存历代古迹而享誉中州。主峰东侧山脚下有一石砌台子,传为唐代巾帼英豪樊梨花屯兵于此的练兵台。主峰西侧的半山腰,有一元代钧窑遗址。“摘星楼”南侧的官寺村,有明英宗朱祁镇之第九子徽庄王朱见沛和其妃子尚氏合葬的陵墓,其陵墓南面为其子朱佑台之墓,现两墓保存完好。徽庄王墓有堵门三间,仪门一道,祀殿五楹,东山房十楹,已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大红寨还曾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著名将领皮定钧、徐子荣曾以此为据点率领八路军转战于登封、临汝、禹州、郏县、鲁山等地,沉重地打击了敌人。
大鸿寨林深草茂,盛产中草药,出产黄连、元胡等30多种药材。山上还留有清代古寺长老庵,最为奇特的是庵前有棵据传已有二千多年树龄的银杏树,其药用价值很高。大鸿寨山峻水秀、草木葱笼、秋霜枫叶、红石磊磊……是春天看景、夏天避暑、秋天赏叶、冬天观峰的好去处。加上奇峰、险洞、悬崖、峡谷、潭泉、古寨遗迹和数不尽的药材、山果,壮美的自然风景和秀丽的人文景观,使大红寨具有深厚的文化氛围,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