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古都新生 河洛向荣——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侧记
古都新生 河洛向荣——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侧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10/22 16:40:11 来源:河南日报 点击次数:

    五千年文明绵延,十三朝古都焕新。10月17日,洛阳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的历史名城,迎来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的盛大启幕。

     作为论坛永久会址,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洛阳已五次成功搭建这一文明对话的高端平台。今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再度聚首,围绕“古都·新生:全球古都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在紧凑而充实的议程中展开深度交流,就“古都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古都产业发展与经济新动能”两大议题碰撞思想、共谋未来。

古都更新: 传统与现代间的平衡

     “‘中国’一词就诞生在洛阳,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核心秘密就在‘中’的观念与智慧,这让我们不仅知道从哪儿来,更知道到哪儿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的开场发言精彩满堂。

    从“中轴线”揭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密码,刘庆柱详细描绘了中轴线的脉络:“从北魏洛阳城太极殿,南出长河门,进铜驼街,过永桥,经四通市,直达圜丘。这套制度影响了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直至元明清的北京城。”

     “家国同构,都讲求‘中’。家里的‘中’是什么?年夜饭当家的坐中间,照相当家的站C位。”刘庆柱生动的比喻,让深厚的文化传统变得可感可触。

     跨越文化疆界,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格林坦普尔顿学院名誉研究员罗伯特·沃克对中华文明有着深厚感情,他特别关注古都规划与治理的现实启示:“将洁净水输送到城市,将污水移出城市,都需要环境管理的智慧。”

空间布局: 局部中凸显整体价值

     当话题转向古都规划的现实困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分院院长鞠德东说:“洛阳的大遗址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西安也有200多平方公里。这些古城本身规模的宏大,以及大遗址和城市建设用地高度叠压,必然带来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而他的“中国方案”务实而创新:注重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强化历史层积的历时性展示,突出以人为本的功能性整合,探索保护措施的精细化管控,注重空间政策的整体性匹配。

     埃及基纳省省长哈立德·马哈茂德·阿卜杜勒哈利姆·阿卜杜拉尔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渴望寻求古都发展有限空间布局中的新生动力问题。基纳省位于埃及南部的中心地带,沿着尼罗河向北延伸60公里至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南部王国的古都。他谈到,基纳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投资太阳能、新能源、有机农业、废物回收等,并利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友好型城市的方法来发展建设,旨在成为埃及南部地区最重要的繁荣地区工业城市和旅游景点。

产业动能: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当日下午,论坛讨论聚焦古都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高级经济学家、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大卫·布莱尔从经济学视角提出独到见解:“中国的城市规划让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更低了,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这些公共设施并不会直接反映在GDP上,但是能让人们的生活非常便利。”

     他的结论简单而深刻:“中国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人,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实惠、更加方便,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洛阳本土专家积极呼应这一话题。“洛阳是中国陶瓷的源头和发源地。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早期的瓷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爱和的话语中透着自豪。“三彩的‘三’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多次和多数的意思。三彩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才能让三彩更加走入千家万户,融入到这个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如今洛阳的街景、商品、基础设施都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论坛期间,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洛阳的遗产保护实践——从龙门石窟到隋唐洛阳城,从大运河遗址到黄河生态廊道,体验“非遗文创雅集”等系列文化活动,集中感受洛阳的非遗项目和文创成果,沉浸在古都文化的魅力与创新活力中。

     正如罗伯特·沃克所说,“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这里是一个文化旅游中心,对从这里学到的知识加以理解,我们能够产生尊重和共同体意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今日的洛阳,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以创新发展的理念为帆,在古都新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生生不息。

(作者:肖遥 王雪娜 责任编辑:)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