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结尾处的一首赞美诗,诗中极力称赞了关羽辞曹归刘的忠义之举。《关羽辞曹归刘碑》即取材于这一故事情节,现碑保存于许昌魏都区市中心春秋楼景区大院内。凡到许昌观瞻三国文化的中外游客,无不前往春秋楼,一睹《关羽辞曹归刘碑》之风采。
《关羽辞曹归刘碑》刻于明代景泰六年(1455年)。碑高1.54米,宽0.65米,厚0.15米,圆额,方座,青石。正面碑额篆书横写“关王辞曹操之图”。碑的上部为楷书《关王辞曹书》,碑书云:“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日在天之上,普照万方;心在人之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某昔受降之日有言:主亡则死,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无所断。今主之耗某已知,望形立相觅迹。求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坡,丞相恩厚,已有所报。每留所赐之资,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台慈,俯垂照鉴。关某顿首再拜丞相府下。”关羽对新知己曹操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旧主公刘备的赤胆忠心,尽在文字中表述殆尽。
碑的下半部为《关王辞曹操之图》。图长1米,宽0.65米,图画为阳线绘制。左上方为一带远山,峰峦迭嶂;右上角箭楼高耸入云,城池巍峨,错落有致,意为许都城廓。碑画的左中下的山峰小道上,曹操率领将士整齐排列,雄姿英发,众将左右旌旗蔽日,似有大军在后,阵势甚为壮观。右下角为曹营诸将,或献袍、或敬酒、或赠金,皆双手高举过头,敬重之态各有不同。下中为灞陵桥,祥云飘浮其左右。关羽勒马横刀于桥上,蚕眉高挑,凤眼圆睁,长髯飘舞,雄壮威武。他回首躬身,用青龙偃月刀将锦袍轻轻挑起,形似即将飞马而去状。此画线条清晰流畅,构图巧妙,静中寓动,神形兼备,人物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关羽辞曹出许都时的故事场景。其画技之高超,实为碑画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石碑的背面,碑额篆书竖写“关王辞曹归刘图记”,下为楷书竖写碑文。碑文较为详尽地记述了关羽的生平传略,以及他在许都曹营的心迹和辞曹出许都的故事情节。文后有作者对关羽德行的评论,在此评论中,带有明显褒刘贬曹的个人之见。署名为许州儒学训导范俊撰文,训导沉翀篆额,许庠生员刘杰书丹,绘工郭震,石工张某。
仰望春秋古楼,细读中州名碑,纵观千古风云,遥想当年灞陵桥畔关羽与曹操的辞别:一边是曹操求贤若渴、发自肺腑地诚恳挽留;一边是关羽归心似箭、出于丹心地决意要走。包容天地的博大胸襟与肝胆相照的忠君大义交相辉映,共同谱写出光照千古的人格魅力之华章!此图实为历史深处人义风采之凝聚,中华民族精神之亮光!为此,明代李东阳《古乐府咏汉寿亭侯》有诗评曰:
汉寿侯,义且武。
冠三军,振华夏。
斩仇将,报知者。
身不可留臣有主,
老瞒不追犹有度。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