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画圣遗墨挺风图
画圣遗墨挺风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29 16:39:3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尚将知已报曹公,何况倾心汉室宗。
一体义深真国士,三分威震此英雄。
───〔明〕徐渭《读三国史关帝传》

    许昌魏都区市中心的春秋楼大院内,现存有一通《关羽勒马挺风》石碑画像。相传,碑面所刻画像是中国艺术史上“三圣”(书圣晋代王羲之,诗圣唐代杜甫,画圣唐代的吴道子)之一的“画圣”吴道子所绘。
    石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现残高1.59米,宽0.62米,厚0.13米。碑首伏升形,须弥座,碑额篆书“乾坤正气,日月精忠,满腔义勇,万代英雄”,字下方阴线刻“关公勒马挺风”画像。画像线条简洁,关羽素衣锦袍,目光炯炯,神采飞扬,美髯飘动,栩栩如生。斜跨赤兔宝马,手提青龙偃月刀,英姿焕发,令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石刻画构图巧妙而意蕴深邃,用笔流畅,技艺精湛,不愧是一通传世的雕刻珍品。碑左上署款:唐吴道子画,明秣陵弟子李宗周立。据传是吴道子寓居许昌时观瞻春秋楼和灞陵桥时所作。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许昌禹州)人,一生主要活动期在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5)。他自幼酷爱书画,未及20岁,画技已十分娴熟,因而史载其“天授之性,幼抱神奥,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唐玄宗召他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玄宗为他改名为道玄,授内教博士,封“宁王友”。
    吴道子绘人物“虬须云鬓,数丈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一改前人浓墨重彩,线条绵密纤细,紧贴肉体的画法而创造了笔势圆转,衣服宽松,裙带飘举的“疏体”画法,人称“吴装”、“吴带当风”。他运用线条的粗细、干湿、圆折变化,表现物体的质地、明暗、凹凸,“给予当时和后世画塑以追摹的规范。”在唐代,吴道子以其超凡的画艺被誉为“画圣”,在宋代更推崇为“百代画圣”,民间画塑匠人则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甚至把他称作“吴道真君”、“吴真人”,与“三清”、“三圣”、“文昌帝君”、“孔子”、“鲁班”相并列,千百年来,奉若神明。他不但擅长山水及道释人物画,而且所画鬼神、鸟兽虫鱼、台阁花卉等,无不冠绝一时。他用笔变化多端,状势雄峻而疏放,能表现其内在的精神风貌。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吴道子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可见其作品在当时之珍贵。
    吴道子年轻时,曾在兵部尚书韦嗣立幕下当小吏,后任山东兖州瑕丘县尉。睿宗时,韦嗣立出为许州刺史,吴道子就弃官寓居许州。相传,他曾在许州城西北郊“筑洞而居”,后人称其居住过的洞为“吴道子洞”(遗址在今许昌县烟草公司院内),其村遂被称为“洞上”村(现属魏都区),此名一直延续至今。他在许昌洞上居住时期留下许多传奇性的故事,说他曾画八仙桌招待到东海路过许州的八仙。在小西湖北小桥上画虎成精,后此桥称为“卧虎桥”,称呼至今仍在沿用。还有画鹤戏官的故事……吴道子在许昌人民的口传中成了画坛活神仙。《关羽勒马挺风图》据说也是他在许昌活动期间绘制的。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关羽辞曹归刘碑
下一篇: 竹画藏诗明心志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