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
———〔唐〕唐彦谦《邓艾庙》
历史上著名的冤臣、三国后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邓艾的庙宇,就坐落在现许昌市城东11公里处的许昌县张潘镇搬邓村。邓艾庙原建筑规模宏大,有山门、中殿、大殿。大殿内塑有邓艾像,高大威武,仪态不凡。记载有邓艾文治武功的碑刻林立在庙门前,东为晋代段灼书《咏艾碑》,西有晋代羊祜书《泣艾碑》。现在邓艾庙与那些碑刻皆无原貌,仅存庙宇大殿,原30余间房屋已改作小学校舍。但从清代修邓艾庙的碑记上,仍可依稀见到“奉命伐蜀”和“出师时告祭家庙”的字样,不由让人想起清代著名文人张笃庆那无限感慨的诗句:“奇兵来阨一丸泥,绵竹悬车万仞梯。奄忽当涂更典车,翻嫌多事邓征西。”
邓艾(197—264年),字士载,义阳郡棘阳(今河南南阳)人。自幼丧父,家贫孤苦。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夺取南阳,迁徙一批居民到汝南(河南上蔡县西南)屯田。邓艾随寡母先迁汝南郡(河南平舆县北),后移居颍川(许昌县)张庄村。因生活贫困,曾“为农民养犊”。由于他天资聪慧,少有大志,勤奋好学,酷爱军事,常独自研读兵书战策,行军布阵之法,善于观测天文、勘察地形,“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且有远大理想抱负,立志以贤人为师,“读故太丘长陈寔碑文,言‘文为士范,行为士则’,艾遂自己更名‘范’,字士则”,只因宗族中有与同者而改之。”(《三国志•••魏书••邓艾传》)由于受到同郡小吏的教诲,遂得成长。初被举为都尉学士,但因口吃的毛病,仅被任作稻田守丛草吏。后有机会入朝谒见太尉司马懿,为司马懿所赏识,破格召他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为尚书郎。当时朝廷欲屯田备战,邓艾便深入陈、项、寿春等地考察农情,著有《济河论》,主张兴修河渠,引水灌田,大力兴农,分兵屯田,以供军需。司马懿对此极为赞同,遂依文全面推行。从此,魏军与孙吴作战时,便乘船沿人工渠直达淮河、长江,充分保证了军粮供给。《三国志》称“艾所在,荒野开辟,军民并丰。”
自从得到司马懿的重用之后,他忠心耿耿,协助司马氏东征西讨,屡建战功:嘉平元年(249年)邓艾因料事精确,与郭淮击溃姜维,升任讨寇将军,封关内侯。公元255年,邓艾任兖州刺史。平定了正元初年淮河南北的叛乱,被封为方城乡侯,晋升为行安西将军。他还历经了255年的洮西会战,256年的段谷会战,257年的长城之战,262年的侯和会战等。最为著名的当数灭蜀汉之战:魏景元四年(263年),晋公司马昭派遣将军邓艾、钟会率兵伐蜀。邓艾接连攻下江由和绵竹两座城后,直奔蜀国的都城成都。蜀将姜维退守剑门关,依险势坚守城池,钟会等魏军无法前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信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如此战略战术,刘禅只得不战而降,割据巴蜀42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从而结束了中国自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魏灭蜀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最为出色的一次战役,它创造了三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战争奇迹,已作为中国军事史上奇袭战例的杰作而载入史册。此应为邓艾一生最大的功绩,邓艾由此被封为太尉。
邓艾的谋略、才能和战功让钟会十分忌妒,钟会遂向司马懿诬告邓艾有谋反之意,本来就疑心重重的司马昭便立即下令捉拿邓艾,押其回京。途中,邓艾及其子邓忠均被监军卫瓘杀害。
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鸣不平:“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犹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诏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义。”直到泰始九年(273年),皇帝才下诏书:“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追赠卫将军,谥日壮侯。自此邓艾的冤魂得以平反昭雪,其孙邓郎入朝为官,同时在许昌邓艾故乡修祠建庙,以祭声名万古的军事奇才邓艾。
尽管历史长河流过了千百年的时光,如今观庙睹景,仍不由让人感慨不已,千秋功罪终有定论之日,历史无情而民心如镜,罗贯忠诗中的叹息也许能让九泉之下的忠臣冤魂得以安慰吧:
自幼能筹划,多谋善用兵。
凝目知地理,仰面识天文。
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河。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