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布衣素裙曹姑寺
布衣素裙曹姑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7 15:05: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不爱名利不恃权,勤劳耕作创家园。
布衣素服受香火,曹姑美名千古传。
─── 无名氏《曹姑寺题诗》



    “曹姑”是指三国时期曹操的姑母,祖籍安徽亳州,人称麻妞,后尊称其为曹姑。曹姑性情善良,心灵手巧,通情达理,勤劳质朴,但却因害天花而留下满脸麻子,甚是难看。据说,曹姑20多岁时才由谋士枣祗作大媒,嫁给了许都城北也就是现在许昌县小召乡赵庄村的一位农民,终其一生都从事农业耕种,是位朴素的农家妇女,死后葬于村中,后人敬慕她的品格,建寺庙纪念她,寺庙称为“曹姑寺”。
    据传,建安初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后,他的家眷均从谯(安徽亳州)移居许都,曹姑随曹操一家也搬到京城,当时曹姑已经20多岁了,虽然她本人善解人意,温顺懂理,和侄儿曹操一家相处得非常融洽,但却因为满脸的麻子,婚姻大事一直没有着落。由此成为曹操夫妇心中一块石头。这天谋士枣祗前来与曹操商议大事,事毕,偶尔赞称许下屯田时结识的一位精明能干、正直诚实,稍有财资的30多岁的未婚农民时,引起了曹操的兴趣,但又担心曹姑下嫁农夫受委屈。后在谋士枣祗的牵线撮合下,曹姑甚通情理,重人品不看门户,并且要求在出嫁时,一不要任何贵重嫁妆,只带几件日用家具和几套乡女用的粗布衣;二是以普通农家女身份出嫁,不事张扬。曹操按她的要求办了婚事,婚后夫妻恩爱,男耕女织,日夜勤作,生活过得蛮幸福的。曹姑即使逢年过节到京城串亲戚也是布衣素裙,家常饰物。最初的   一段时间内,村里人没有人知道她是当朝曹操的嫡亲姑母。后来人们了解到她的真实身份后,对她更加敬重。
    曹姑勤俭持家,常接济穷人,邻里关系相当和睦。但村上却有人开始议论:曹姑嫁到村里已经十多年了,却不曾见曹操来看她的亲姑姑,一定是曹操嫌贫爱富,或嫌弃这个麻脸的姑姑等等。曹姑知道曹操军务繁忙,时间不多,所以对这些闲言碎语常常一笑了之。但这些话不久就传到了曹操的耳朵里。曹操马上召见曹姑:“我早有看望姑姑的念头,只是随军人马一天要用好多粮食和草料,这且不说,仅是饮水就成大问题啊!”曹姑一听原因在此,就爽快地说,若能让村民知道侄儿并非不懂亲情的无礼之人,问题不难解决。曹操闻听,立刻定下仲秋节那天前去探亲。
    听说仲秋节曹操要来乡下探亲,众乡亲情绪激动,献计献策,出人出力,齐心协作,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工作。为了能供给军队吃饭,保证马匹的喂养,村民人工开凿了一条渠道,引来老潩河的水到村边的一片洼地里,开砌成百亩地大小的池塘,供曹操军队饮马用水,又在村内村外分别打了72眼水井,供军队将士饮水和烧制饭菜,同时,家家户户准备米面、蔬菜、肉、白酒等食品和餐具。
    仲秋节那天,曹操果然和卞夫人带着数百名护卫部队,声势浩大地进村探亲了。乡亲们出村迎接,笑声阵阵,十分亲热。从此,那个池塘被人称作“曹操饮马坑”,如今饮马坑与村周围打的72眼汉井还依稀可辩。
曹姑死后就葬于村旁的田野里,现存有“曹姑坟”遗迹。村人怀念她,就在村中修建了一座曹姑寺来供奉她,寺内塑有布衣素裙的曹姑像。曹姑寺遗址今在许昌城北15公里的小召乡赵庄村,赵庄小学校即是其旧址。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邓艾古庙悼冤臣
下一篇: 蔡邕真迹尹宙碑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