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
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
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
———〔清〕王澍《虚舟题跋》
《尹宙碑》全称《汉故豫州从事尹府君铭》,是目前我国现存珍稀的汉隶高峰期的碑刻之一,是汉末著名书法家蔡邕留于后世的墨翰真迹,碑文叙述的是尹宙家世功德。碑主人尹宙,字周南,河南颍川(许昌鄢陵)人,他博通经传,熹平初仕,历任郡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昆阳令等。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终年六十二岁。
蔡邕(132一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辞赋家、散文家、古琴演奏家、书法家。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平河长。灵帝时召任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浪迹天涯十几年。汉献帝时,董卓专权,被强令出仕,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董卓被诛,蔡邕也被捕入狱,后死于狱中。蔡邕通经史,善辞赋,妙音律,精书法。他书法笔力劲健,章法自然,古朴率真。其中尤以隶书成就显著,南朝梁武帝《书评》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尹宙碑》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于鄢陵县城内原文庙戟门内,即现鄢陵县初中院内。碑高2米,小篆书题额,现仅存“从铭”二字。碑文隶书,14行。碑文书体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结构严谨,浑厚有力,点画俯仰,变化自如,“无一字不生动,无一字不规矩”,有“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唐〕张怀瓘《书断》)之誉。碑的背面刻有发现此碑的经过:元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汴梁路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巴赤,以重修孔子庙为由广求石材,于洧川发现了此碑,移至鄢陵孔庙内。后又没入土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一说万历间(1573~1619年),因洧水泛涨冲刷,该碑又出土面世,复迁回鄢陵孔庙戟门右侧。碑石初出土时,碑文基本完整,至干隆时,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后拓本则“德寿不”等字已泐。此碑现立于戟门中央,上部保存完好,下部已有剥蚀。今庙已改为县立第二中学。
虽然碑面不见署书撰写人的姓名,但据《授堂金石跋》记述,此碑是由蔡邕撰文并书写,因而该碑刻对研究隶书的发展演变以及向楷书的过渡等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令人惋惜的是,蔡邕还在许昌留有《陈寔碑》,现原碑早已不存,仅有碑文收录在明嘉靖《许州志》中。清咸丰元年,乡人史秀堂、史锦堂兄弟请善写隶书的钱侍宸,仿汉隶笔意书写镌刻,复制了蔡邕撰写的《陈寔碑》。因蔡邕颇负盛名,故后世碑刻和论著附会为蔡邕的伪作很多,据说其真迹在唐代已经罕见。所以目前许昌收藏的蔡邕真迹《尹宙碑》便弥加珍贵,现已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