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
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南朝·梁〕庚肩吾
此句是南朝梁朝文学家、宫体诗作家庚肩吾在他的《书品》中对钟繇书法的赞誉,其中“钟”即指钟繇。钟繇,字符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三国魏书法家。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祖先数世均以德行著称。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东武侯。魏初任相,深得曹丕重用。明帝时迁太子太傅,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时明帝穿孝衣凭吊,谥为成侯,下诏赞其“功高德茂。”
钟繇自幼聪明好学,文武双全。建安元年(196年),当长安大乱,李、郭相残之时,钟繇与韩斌等人谋划才促使刘协配合曹操迁到许都,因他护驾有功,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不久又升为侍中尚书仆射,封亭侯。当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相互争杀之时,钟繇为侍中兼代理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他运用自己见长的易学、史学等知识,致书马腾、韩遂,讲明利害关系,马腾、韩遂皆表示要效忠献帝,并派送儿子入朝侍奉皇帝。建安五年(200年)初,袁、曹对峙于官渡,钟繇及时派人送两千匹战马支持前线,曹操写信大加表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建安七年(202年),袁尚与曹操在平阳大战,情势危急之下钟繇表现出高度的冷静和自制,公私分明,不但说服稳定了自己属下的将士,还力劝马腾夹击郭援。终于大破郭军,斩郭援,匈奴单于投降。钟繇帮助曹操平定关中马超、韩遂等人的反叛后,又被任命为前军师。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钟繇积极参与曹操称魏公的活动,曹操正式称魏公后,任钟繇为魏国大理,主管刑部。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立魏,任命钟繇为廷尉,仍主管刑法。当时曹丕公开赞扬钟繇、王朗、华歆:“此三公者,乃一代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钟繇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功勋卓著,在书法史上更为人称道,有“中国书史之祖”、“楷书鼻祖”的美誉。钟繇的书法古朴、秀美、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尤其是正楷书法独步当时,历代评论极高。据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笔法传授人名》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如此说来,则钟繇当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梁武帝曾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盛赞钟繇书法:“巧趣精细,殆同机神”。庚肩吾在《书品》中大谈其书法的“天然”之美为“上品之上”,说他的书法“学者鲜能其体,窥者罕得其门”,“凝神化之所为,非人世之所学”。钟繇自然流丽,平淡真淳的书法风格并非仅承袭一家之法,而与其平时细心揣摩与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据西晋虞喜《志林》记载:“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如此热爱书法技艺,真让人叹为观止。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记钟繇论用笔之法:“‘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由此可知他学习书法时如痴如醉的程度,难怪后人评其书法精妙高超已达“点如山摧陷,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可惜的是,钟繇书法真迹早在唐朝时就绝少见到了。
钟繇在许都时留有洗砚池。洗砚池现坐落在许昌北长葛老城镇内福泉井之旁,池呈长方形,长80米,宽30米,水深1至3米。池水呈墨青色,久旱不涸。池边有一高台,据传为钟繇习字台,台边有一水井,名叫“福泉”,钟繇学书时曾洗笔、砚于此。池前现立有1920年《重修洗砚池碑记》石碑一通,高0.91米,宽0.4米,碑文记述了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学字精神,对重修后的洗砚池景观也作了描绘。清干隆十二年《长葛志》载:“长葛城有钟繇台,台上有亭,亭后有殿堂,池边有垂柳。”可见以前的钟繇洗砚台是亭阁画廊,荷花出水,垂柳戏鱼,风景秀丽,相映成趣的。传说,钟繇常邀胡昭在习字台上潜心研究先人书法技艺,日积月累,写秃的毛笔竟堆集如山,用过的纸帛竟弃之成垛。由于洗笔冲砚,把清澈的池水都染成黑色了。传说的真实与否已不重要,但钟繇学习书法的刻苦精神却留给了许昌人民。解放后,许昌市人民政府对洗砚池进行了修复、保护。对外开放以来,台湾、新加坡钟氏宗亲团还曾赴钟繇洗砚池观瞻、祭祖。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