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百老人”郝世襄:兼容楷草 书著中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23 10:14: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郝世襄,字佑辅,河南开封人,满族,生于1890年,卒于1982年,人称“望百老人”。他曾留学国外,回国后任傅作义部队医官和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负责人,后受聘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书法兼容楷草,笔力雄健、笔法老辣、杂糅多家,堪称中原书坛大家。1980年,郝世襄90岁寿辰时,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乔明甫曾致词“寿比南山,书著中原”以表祝贺。
书法艺术和医学虽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却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表面看甚至是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但在开封,提起大名鼎鼎的书法名家郝世襄先生,很多人都会跷起大拇指:他不但是开封历史上的一代名医,而且书法作品因功底深厚、自成一家而被载入开封书法史册。
郝世襄1890年出生于清朝年间一个贵族名门(正黄旗),是和硕世袭亲王第十五代。其堂二世祖赫舍里·索尼、堂三世祖赫舍里·索额图、四世祖赫舍里·松志是河南与河北的参将(皇帝封世爵云骑尉);祖父赫舍里·瑞瑾菎圃文武兼备,素喜书画(曾任咸丰皇帝侍读);父亲赫舍里·清芬为举人;堂兄赫舍里·世豫曾任归德道台。名门之后的郝世襄自幼承袭家教,以《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日课甚严,养成了勤习书法的习惯,又受祖父素喜欧阳询书法的影响,凡欧阳询的名帖无不认真临摹。
步入青年后,郝世襄先就学于天津军医学校,后留学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学习西方医学。回国后,他曾在国民政府傅作义将军的部队担任医官,后又到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外科负责人。
1946年,郝世襄先后任河南省疗养院院长、开封传染病医院院长、河南省政府卫生处职员等。1948年10月开封解放后,在组建开封市卫生局时,上级领导委任郝世襄为副局长。之后,郝世襄又到河南医学院附院工作,退休后回开封居住直至病逝。
一生与医学打交道的郝世襄在书法艺术方面造诣极深。其工作之余工于书法,益善行草,用笔老辣,结字雅拙,兼容楷草,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深受一些收藏家的喜爱。
作为开封书坛的寿星,郝世襄自有一套养生理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多家报纸、杂志曾对他的书法创作和长寿秘诀进行过介绍、报道,其以书法养生的理念直到现在还被不少媒体提及。据说,郝世襄无论事务如何繁冗,每天早晚必焚香于室,写字作画几十年不辍。他之所以能有92岁高寿,除了得益于其精湛的医道,与书法养生也有很大关系。《健康报》曾将他的长寿与热爱书法联系到一起进行报道。他曾说:“我是医生,工作十分忙、累,但下班之后,读帖临帖,顿觉精神舒畅、疲劳尽消。从医学的角度看来,热爱书法是我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书必先立品,作字更要做人”。这是郝世襄的信条。他非常鄙视贪图名利的人学习书法,尤其对品行不端者更是如此。他认为,学习书法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文化艺术传统,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陶冶性灵,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教育。他常说,“字如其人”是古之名言,决非空话。
在郝世襄90岁寿诞时,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乔明甫特别致词“寿比南山,书著中原”,赞扬这位老书法家字如其人、嘉言懿行。面对赞誉,郝世襄谦虚地说:“我虽年老,但是字写得还很幼稚,仍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领导的关怀和鼓励。”
郝世襄除了青少年时期反复临摹《仲尼梦奠帖》等欧书名帖外,中老年时期又对王羲之、颜真卿、何绍基等的书法广而取法,并以厚古而不薄今的大家风范与同侪广而交流,在古代传统碑帖与现代书法中进行挖掘和创新,从中汲取营养。据说,郝世襄除了认真临摹碑帖外,还处处留心观摩名人笔迹,北京的西鹤年堂、同仁堂、乐仁堂、六必居、同升和、宝古斋等,都是他常光顾之地。郝世襄对那些碑匾百看不厌,站着书空,蹲下划地,往往流连忘返。
由于常年临摹以及努力创作,郝世襄的书法作品中既有传统的功底,又有郑孝胥、郭沫若、郭风惠等大家的身影,巧妙地体现出独到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了不因循某家某派而自成一家的书法创作风格。
在全国书法热潮刚刚兴起的时候,郝世襄的书法作品曾在北京展出,并赢得了叶圣陶、陈尔冬、尹瘦石、茅盾、端木蕻良等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的普遍赞扬。
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过后30年,北京著名画家、书法评论家苏鼎偶见《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作品集》后评论道:“郝世襄先生的书法艺术骨力洞达,真力弥漫,人书俱老之境。正所谓天机迸现,不可多得的真艺术!”
从郝世襄后世留存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擅长行书、楷书和草书,且用笔老辣多变,透视与动感强烈,极富鲜明个性,尤其是笔法技巧上侧笔、破峰颇多,且运用得险而惊人、极为巧妙,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活力和精髓。现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和书画名家收藏了很多他的书法作品。
(作者:汪元蒙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