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失驴之谜”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12 15:27:1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近日,拜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先生2016年4月3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清明上河图〉里的黑色幽默》,颇有收获,笔者思绪万千。
一
在《〈清明上河图〉里的黑色幽默》中,笔者看到:“卷首,迎面跑出一支踏青返城的官家队伍,一路喧嚣。前有护卫开道,后有马弁挑着食盒殿后,青纱轿顶上插满了鲜花和野草,高耸其间的骑马者应该是男主人。有侍从挑着猎获的山鸡——宋代诏令禁止在(农历)二至九月狩猎,真是无所顾忌。在这支横行之伍中冲出一匹受了惊吓的白色官马,正飞也似的冲向前方,三个护卫紧追其后,惊呼不已,凉棚下一老翁见状急忙招呼在路边玩耍的孩子回家,另一持杖老者落荒而逃。在白马的前方是几家小店铺,拴在柱子旁的黑驴最先惊恐地跳起来,给节日伊始的画面平添了紧张气氛。”这是卷首画面的高潮和精华。可该文没有写明白色官马是受到外在什么影响而受惊吓的。经过训练的官马成为受了惊吓的疯马,乱蹦乱跳一定是有原因的。笔者想起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生导师张安治教授解读《清明上河图》时对张择端的评价:“这一位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是如此熟悉当时的社会!对劳动者和小市民的刻画是如此深入而富有感情!他的形象记忆力是如此惊人!他的创作态度是如此严肃!他对于这样宏伟复杂的内容却表现得如此完美!决不是一般文人画家所能做到。”所以,笔者认为画面中的白色官马没有理由地受到惊吓,发疯似的狂奔,引起护卫们恐慌紧追,特别是所有在场人员都用惊讶的眼光关注这一惊慌的场景,却没有什么原因,这不是画家张择端的风格。从完整的《清明上河图》画面看,受到惊吓的白色官马眼前,有一对叫驴,分别拴在马路的路南和路北。这两头驴又蹦又跳,嘶鸣高叫,动作狂躁,场面惊人。这应该是白色官马受到惊吓的主要原因,也是画家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卷首段“京郊风光”画面的真实写照。他用非常严谨、接地气的手法体现开封的市景民情。然而遗憾的是,故宫博物院1973年在揭裱《清明上河图》时把那对嘶鸣的叫驴中马路南侧的一头驴身子给删掉了。现在故宫保存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没有那头驴,邮票版的《清明上河图》里那头驴也消失了,动画版《清明上河图》里那头驴也死了,仅剩下驴头和两只竖立的驴耳朵挂在那根木桩上。所以,现在讲《清明上河图》卷首段“京郊风光”画面中的那匹受了惊吓的白色官马时,只能讲马受惊狂奔,讲不出受惊的理由,这让《清明上河图》卷首段“京郊风光”的画面黯然失色。失去驴身是《清明上河图》的伤痛,也是《清明上河图》爱好者们研究探讨的焦点。
笔者通过社会调查、网上搜索和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清明上河图》中确实少了一头奔畜“驴”。
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先生在天津见复制故宫博物院藏画第一人、唐山市“炎黄轩”主人王开儒时了解到,1973年故宫博物院在揭裱此画时,于画首约80厘米处删除了一块,其主要内容是一头正在嘶叫的“尖嘴立牛”。王开儒指出,画面上并非牛,而是驴,被删除后破坏了画的意境。笔者查阅保存的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图》,该书是揭裱前的图,该段画面确实有一头完整的正在嘶鸣的奔畜。该奔畜体小耳大、头长腿细、尾细、立鬃且短,形状是头驴。目前在市场上广为流传的《清明上河图》(故宫版),在该段画面上只剩下在一位老者身后留下的一对耳朵和一只尖嘴紧靠在木棍上,有人把它误认为是个树杈。有人在中国纸币收藏网上提出,《清明上河图》争议处是“驴”。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原画中看,是头完整的牲畜,笔者赞同王开儒先生的看法。他说:“故宫博物院从《清明上河图》上删除的那头‘尖嘴立牛’,其实是一头正在发情的壮年母驴,这头驴与画面中不远处拴在斜对面铺下张嘴嘶叫、四蹄翻刨的一头公驴遥相呼应。”
二
删驴后的《清明上河图》出现四种版本、三大疑团。
1973年故宫博物院在揭裱《清明上河图》时手术删除的一块画绢的天然片及文章中的手术原片中有驴的身体、局部瓦房、土墙、板车和车轮。该段画面位于《清明上河图》画首约80厘米处。528厘米长卷的《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大致分三个段落。卷首段是“京郊风光”,中段是“虹桥漕运”,后段是“市井民情”。手术原片的画面位于卷首段入市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是卷首段画面的精华,删除的这头驴是卷首段精华的主角之一。因它系一头发情的母驴,和路对面的公驴嘶叫回应,高唱情驴欢唱曲,引起画中歇脚的、喝茶的、店小二等周围的人无不侧颈观看。从揭裱后的《清明上河图》看,手术后局部瓦房和土墙又接笔补画,而把驴的身体删除掉了。该驴删去后首段画面的内容失去本色。据悉,删除后的这块画绢还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库中。
手术后的《清明上河图》的确带来了多种版本和不解谜团的后遗症。
由于手术后的《清明上河图》失去一头驴,原画中那段画面的意境全丢失了,画面上的意思让人看不懂了,市面上出售的《清明上河图》就出现了多种版本的后遗症。具代表性的有四种版本。第一种是“情驴版本”,是1973年揭裱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真迹。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就保持了原貌。第二种是“失驴版本”,是1973年揭裱后把驴的身体删掉的版本,画面上仅剩下驴头、驴嘴、驴耳朵和木棍。邮票版的《清明上河图》系“失驴版本”,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作。第三种是“草棚版本”。由于手术后的画面上仅剩驴耳朵、驴嘴和木棍,人们把木棍理解成棚子的柱子,把驴耳朵和驴嘴理解为树杈,所以就把该段画面的内容补画成乘凉歇脚的草棚。现旅游市场出售的册页和印刷品就有“草棚版本”。第四种是“呆驴版本”。画面上倒是有一头驴,可能因临摹者未见到原画驴的神韵,只知是头驴,所以画成呆头闭嘴、安静发愣、毫无表情、缺少灵气和神韵的呆驴。市场上出售的临摹画就有“呆驴版本”。经市场调查,目前开封市场上出售的《清明上河图》大多是后三种版本,即“失驴版本”、“草棚版本”和“呆驴版本”。
疑团一:专家说法不一,谁说得对?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和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新都是研究《清明上河图》的资深权威,但两人说法不一。杨伯达在荣宝斋画谱《清明上河图》序言中写道:“原在老翁背后柱之旁残缺一大片,原卷已失,到明末清初揭裱时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口嘶叫,殊碍原画意境,故1973年新裱时揭下,留存归档,不再复原。”杨新在2000年7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刊印的《清明上河图》册页中作序言:“如原画首段受惊奔畜的下方,有一个妇人坐在板凳上逗小孩子。依据作品画意来分析,无疑妇人身后是一座羊棚,但由于画面残破只剩下一根柱子和草棚顶端一角,原接笔者却牵强附会将残存的羊棚角误认作一个驴头,便在旁边妄加一个驴身……”
疑团二:手术删除的是补绢,还是原画?
故宫博物院专家说:“1973年故宫博物院装裱该画时确实曾经从画首处删掉一块画面,这不是秘密,不过删掉的这一块不是原画,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该处的绢质远逊于《清明上河图》其他部分的绢质,色泽不同,绢的密度也不同。据鉴定,补绢应该是明代或者明代以前的。”可古代书画鉴定家王开儒先生请中国纺织科学院研究检测中心对全图和删片进行检测证明显示:“将天然片放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不出天然片中绢织物的形态效果有区别。”因此王开儒说:“从这个检测证明中可以看出,故宫1973年删除的,不是什么后代的补绢,根本就是《清明上河图》的原绢,是国之重宝——北宋张择端的真迹。”故宫博物院专家表示:“照片上看起来一样,不能代表实物也一样。”
疑团三:四种版本,哪本能代表原作?
“呆驴版本”根本不是作者的水平,首先应否定。“草棚版本”是根据画意分析的,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定论。“情驴版本”被认定为后人补上去的“尖嘴立牛”已被删掉。目前只有“失驴版本”被认为是北京故宫珍藏的《清明上河图》。那么只剩下木棍、驴嘴、驴耳朵的作品就是张择端大师的原创意吗?也和断臂维纳斯一样,并不影响她的整体美感,是“缺憾的美”吗?“失驴版本”能原汁原味地体现作者创作这幅画面原作的意境吗?
三大疑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应当相信故宫博物院对揭裱修补古画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原作、更准确地体现作者的创意。但因手术删除该段画面而让人不解其意,造成版本混乱、疑题难解的局面,因此市场上销售的《清明上河图》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而影响了该画的声誉。
[1][2]
(作者:张玉发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