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 如椽巨笔写历史 波澜壮阔万里图
著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 如椽巨笔写历史 波澜壮阔万里图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28 9:58: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1912年,河南大学在河南贡院旧址上创办,始名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先河。这里是传播真理、唤醒民众的阵地,是探索科学、进行学术交流的殿堂。一批又一批享誉中外的大师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徐旭生等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从这里走出了邓拓、马可、侯镜如、赵九章、白寿彝、姚雪垠、周而复等政界要人、科坛巨匠、学界名流、文坛泰斗。

        说起河南大学作家群里最著名的作家,不得不提周而复。周而复,原名周祖式,曾用笔名吴疑、荀寰。1914年1月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著名作家和书法家。1932年,高中尚未毕业的周而复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渴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祖国文艺事业略尽绵力”。

        作为河南大学卓越学子之一的周而复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古都开封和河南大学校园。如今,步入河南大学,周而复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学校图书馆有周而复的著作,校史馆有周而复的生平介绍。

        近日,记者采访了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韩爱平,听她讲述周而复与开封及河南大学的情缘。韩爱平曾写信给周而复约稿,与周而复一直有书信来往。2002年,周而复应邀参加河南大学90华诞庆典,韩爱平全程负责接待工作。

        周而复在《汴梁一梦》一文中写道:“我幼年生活在石头城的一条陋巷里,父亲周兆山(号熙培),曾经在营口盐务局和苏州厘捐局任科员一类职务,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前后,长期失业在家,生活贫困,靠借贷度日,时有断炊之虞。母王氏,家庭妇女,秉性慈祥,操持家务,抚养3个子女;姐周佩芳,兄周祖庥,我最小,取名祖式。”周而复说,他没有上过小学,幼时受庭训,父亲教古文、诗词、书法。学习书法也没有钱买宣纸,只是用一块大方砖,以毛笔用清水在砖上练字。他曾在父亲好友开办的私塾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因哥哥高中毕业、分配到南京郊区担任小学校长,他才有机会跨进南京青年中学的大门。

        “我对文科兴趣浓厚,感觉理科功课索然无味,更不愿意记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方程式和化学的一些名词公式,国文、英文、历史等读到高中二年级,数学、物理、化学等还在初中三年级,有时考试还不及格。”周而复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由于理工科成绩不佳,文科课程也满足不了他炽热的求知欲望,周而复不愿在中学读下去了,他和同学王宝琛商量,报考了河南大学。考试后,成绩符合录取标准,一举成功。他与同学一道前往历史名城汴梁。周而复写道:“河南大学位于龙亭后侧铁塔附近,拥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我考的是中文系,想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文学史、散文、诗词方面。”在河南大学读书时,每逢假日,他常去龙亭、潘家湖、杨家湖、相国寺……参观了解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事变、建立宋王朝的足迹。

        来到古都开封,年轻学子的心中充满憧憬,周而复晚年回忆说:“我有幸考入河南大学学习,可以在这座古代名城安安静静读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祖国文艺事业略尽绵力,是我的愿望和志趣。”后来,他又到上海求学,期间参加了左翼文艺活动和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与编辑《文学丛报》《收获》等文学刊物,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转到了文学创作上,以笔作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6月,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抗战时期,周而复赴延安、晋察冀根据地、重庆等地参加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局统战部秘书长,上海市委统战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一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周而复长期坚持业余写作,著作等身,先后出版诗歌、小说、杂文、报告文学、散文约1000多万字。影响较大的著作有长篇小说《白求恩大夫》《上海的早晨》(四卷)、《万里长城图》(六卷)及长篇叙事诗《伟人周恩来》(四卷)《往事回首录》(三卷)等。主要作品有多种外文译本,并被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他的书法作品有书法集《周而复书琵琶行》《周而复书法作品选》。

        周而复特别擅长描摹历史的变革,《上海的早晨》是其影响最大的作品,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精神面貌的变化及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向,具有明显的史诗特征。评论者常将《上海的早晨》与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论。《长城万里图》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抗日战争编年史,全书共378万字,由《南京的陷落》《长江在奔腾》《逆流与暗流》《太平洋的拂晓》《黎明前的夜色》和《雾重庆》6部长篇构成,整部作品以纪实为主,虚构为辅,文献性与文学性并重。其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和社会历史价值令人瞩目,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的《战争与和平》”。著名学者钱钟书称赞本书“如许撼九州垂千古之大题目,必须扛九鼎扫千军之大手笔,可谓函盖相称矣”。周而复晚年的诗歌力作《伟人周恩来》,以史诗的形式为周恩来书写了一部伟人传记。评论界认为,《伟人周恩来》是当代诗歌中罕见的鸿篇巨制……展现了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周老从不把自己当做大作家。他是那么平易、那么随和、那么朴实、那么真诚,又是那么重感情。我们的相识就缘自他那浓浓的母校情结!”韩爱平说,她是上大学时读《上海的早晨》“认识”周而复的,但真正有幸结识,是她撰写《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书时,写信给周而复约稿,自此开始了两年多的书信来往。“周而复用圆珠笔写满了7页稿纸、几千字的回忆文章,表达他对对母校、对开封的思念之情。之后不久,又在我的请求下,欣然命笔,为《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书题写了书名。”韩爱平说,2002年9月,周而复应母校邀请,不顾年近90的高龄,离别60多年后重返母校,参加母校90华诞庆典,并为母校献上了厚重的贺礼——他的1000多万字的作品。

        韩爱平告诉记者,2002年,周而复重返开封时异常兴奋,他不要秘书搀扶,自己走下火车,激动地说:“又到开封了。”那时,周老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全不像90高龄。他兴致勃勃地为文学院的学生作报告。出席庆典大会时,他还特意换上一套新一点的西装。韩爱平说,她陪着周老在校园漫步,周老感慨不已:“变化太大了,认不出来了。”他在南大门外、铁塔下拍照留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表达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对古都开封,周老怀着无比的虔敬。”韩爱平说,重返开封的日子里,周而复除了出席会议、参加庆典活动外,他还游遍了开封的名胜古迹,对什么都感兴趣,看什么都很认真。“清明上河园、龙亭、相国寺、天波杨府、包公祠、铁塔、禹王台、山陕甘会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韩爱平说,周老不想麻烦任何人,全程都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自由自在地走走看看。在龙亭公园,他登上龙亭大殿。游园时,他还高兴地讲起潘杨湖的故事。他还去了母亲河,站在黄河岸边,兴奋得像个孩子,以滔滔黄河为背景,他留影纪念,照了一张又一张。“当时活动安排得很满,我们都怕累着他,可他却说开封变化太大了,该看的都要看看,不能留下遗憾。”大作家,真性情。这就是率真的周而复!

        正是这份率真,使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描绘时代风云,及时反映现实生活,为时代留下了真实的记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作者:王兰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