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25 16:07:2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后宫临朝称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北宋的高太后就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高太后临朝期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期,史称“元祐之治”。高太后对北宋皇权的平稳过渡、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身显赫 这个女子不寻常
继《甄嬛传》之后,由孙俪主演的古装剧《芈月传》不久前与大家见面了。芈是秦昭襄王母亲的姓,号芈八子,称宣太后。她是我国正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人。“太后”这个称谓,据说就是从她开始的。后宫临朝称制,普遍被称为垂帘听政。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太后临朝称制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一说到这点,慈禧太后总是最常被人们提及。其实,往前追溯,在漫长的帝制时代,临朝称制的有40多人。
在宋代,宣仁高太后就是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
神宗去世后,高太后支持哲宗顺利继位,并遵神宗遗制实行了长达8年的临朝称制,对于北宋皇权的平稳过渡、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太后临朝期间,推行“元祐更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太后小名滔滔,史称宣仁圣烈皇后,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公元1085年至1093年,高氏临朝称制。
高太后出身名门,其曾祖父为宋初名将高琼,祖父是名将高继勋,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 姨母是宋仁宗皇后曹氏,家庭地位显赫。
宋史记载,高琼“家世燕人,祖霸,父乾”、“太宗尹京邑,闻其才武 ,召置帐下”,初为宋太宗赵光义侍卫,忠心耿耿。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大举南侵,很快就攻至京城开封北方门户澶州(今河南濮阳),朝野一片惊恐。在寇准与高琼的坚持下,真宗决定亲征,从而扭转战局,宋辽签订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其后,高琼加授忠武军节度使,晋爵卫国公。高琼去世时,宋真宗特废朝两日哀悼,追封其为烈武王。高琼有12个儿子,父子两代10多人同时任职于朝廷内外,其影响不言自明。
高继勋是高琼长子,死后赠太尉、太师,追封康王,谥号穆武。起初,高继勋在右班殿直值班, 身材高大魁伟 。宋太宗赵光义见他异相奇貌,叫来询问其家世,方知是高琼之子,就提升他为寄班祗候,累迁内殿崇班。
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王均占据益州,对抗朝廷。高继勋以崇仪副使的身份担任益州兵马都监、提举西川诸州军巡检公事。招安使雷有终以500兵力给高继勋调用,守卫东郭二门。叛军攻打弥牟砦,高继勋引兵作战至嘉州,打败叛军,捉获叛将黄繖、金涂鎗。雷有终以强大兵力进攻二门,又引军攻打天长门,叛军复来迎战。时近日暮,雷有终欲休息,待天亮再战。高继勋说:“贼军处于困境,是进攻大好时机。”高继勋率领十几位骑兵鏖战,身上数处受创,鲜血染红战甲。会入内都知秦翰前来援助,叛军退守保子城,不敢迎战。高继勋预知叛军会半夜逃亡,故意放开包围,然后埋伏在重要地方,把叛军歼灭尽。高继勋凭借此战的功勋升任崇仪使。
后来,叛军余党躲在深山密林之中,不时出山抢劫百姓,朝廷任命高继勋为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高继勋招募无赖子弟,让他们观察叛军的动静,偷偷跟随前往他们的岩穴,掩其不备,将他们全部擒杀。
高太后的父亲高遵甫是高继勋的第三子,官至北作坊副使。高太后的母亲曹氏也出身名门,是北宋名将曹彬的孙女。曹彬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曹彬奉诏出使吴越,后来官至引进使。曹彬严于治军,尤其注重整肃军纪。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曹彬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曹彬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伐北汉和攻打辽国,凭借功勋擢升枢密使。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分兵三路攻打契丹,曹彬为东路军主将。由于孤军冒进,导致兵疲粮乏而撤军,至岐沟关时被契丹军击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曹彬也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后来,曹彬被任命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宋真宗即位后,曹彬复任枢密使,死后谥号武惠。
作为一名女性人物,高氏有此显赫的出身,也为她日后在北宋政坛大展拳脚打下了基础。
宫中成长 与英宗鹣鲽情深
高氏从小就被曹皇后视为亲生女儿,养在宫中,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被称为“皇后女”。曹皇后本想把她献给宋仁宗,但被宋仁宗婉拒。
后来,高氏遇到了赵曙,他们俩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恩爱夫妻。赵曙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宋仁宗赵祯的侄子。后来,过继给宋仁宗为嗣后改名赵曙。当时,赵曙年幼,也被抱养在宫中,被称为“官家儿”。两个小孩刚好同岁,仁宗见二人恰似天生一对,十分喜欢,就对曹皇后说:“异日当以婚配。”
长大后,他们在濮阳行宫举行了婚礼。宋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的说法。赵曙即位后,立即立高氏为皇后。高氏自小在宫中长大,经历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见识相当不凡,决非普通女子可比。
赵曙与高氏鹣鲽情深,高氏为他诞下了四子四女。皇帝所有的子女皆由皇后所出不是常见的事。但对赵曙来说也不奇怪,因为他很可能没有妃嫔。在《宋史》、《长编》、《续资治通鉴》乃至其余宋代笔记里都没有他晋封妃嫔的记载,在蔡京之子蔡绦所著的《铁围山丛谈》中也曾提及英宗“左右无一侍御者”。
英宗治平年间,一向多病的赵曙身体好转,但皇后仍不让他临幸宫人。曹太后觉得不妥,就让亲信悄悄劝皇后:“官家即位已久,如今身体又已痊愈,怎么可以左右无一侍御者呢?”高皇后听后颇不高兴,回答说:“去跟娘娘说,我嫁的是十三团练,又不是嫁他官家。”十三团练是指赵曙,他在濮王诸子中排行十三,仁宗在位时长辈皆唤他“十三”,仁宗封他为团练使。
这段话后来传至宫外,成了士大夫八卦的笑料,大概都觉得英宗乾纲不振,以致皇后强悍如此。但赵曙虽然有点优柔寡断,却也是个有脾气的人,倔起来也敢跟养母曹太后作对。他能尊重皇后到按她意见不纳嫔御的地步,应该归功于那段青梅竹马的爱情。
可惜他们未能白头到老,赵曙由于体弱多病,于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宋英宗虽然多病,但刚即位时,还是表现出了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当时,宋仁宗暴亡,医官应当负有责任,主要的两名医官便被宋英宗逐出皇宫,送边远州县编管。其他一些医官,唯恐也遭到贬谪,便在宋英宗面前求情,说:“先皇起初吃这两人开的药还是很有效的,不幸去世,乃是天命,非医官所能及。”宋英宗正色答曰:“我听说这两个人都是由两府推荐的?”左右道:“正是。”宋英宗便道:“如这样,我就不管了,都交给两府去裁决吧。”众医官一听,都吓得魂飞魄散,暗暗惊叹新皇帝的精明与果断。显然,宋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厉风行的风格,与滥施仁政的宋仁宗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如此,宋英宗也是一个很勤勉的皇帝。当时,辅臣奏事,宋英宗每每详细询问事情始末,方才裁决,处理政务非常认真。
同时,宋英宗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宋英宗。宋英宗对此大加赞赏。几年后,司马光依据《史记》,写成《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宋英宗对此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司马光继续写下去,等书成之后再颁赐新书名。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最后编成也有宋英宗的功劳。
宋英宗撇下了当时30多岁的皇后高氏而去,这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主少国疑 54岁临朝称制
宋英宗去世后,他和高皇后所生长子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高皇后也成为高太后。宋神宗即位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加上每年赠送辽和西夏的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年年亏空。据《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财政亏空巨大。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广大农民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忧外患、财政困乏之际,宋神宗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的宋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他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废去元老,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宋朝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法虽得到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实行起来举步维艰。由于新法在多方面触犯了享有特权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因此,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这股反对力量也得到高太后等人的支持。同时,由于新法本身存在许多不足,所以也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苏辙、韩琦、司马光都在反对之列。
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虽然过程颇为曲折,但是宋神宗没有停止改革的进程。经过他的不断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实行到北宋末年未再进行大的变动。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正月初,雄心大志的宋神宗由于对西夏战事的惨败,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病情恶化。到了二月,宋神宗的疾病日趋恶化,愈来愈严重。三省枢密院长官到内宫问疾时,宰相王珪请宋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赵煦为皇太子。此时宋神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表示同意。王珪又建议让高太后暂时处理朝政,等宋神宗身体康复后再还政,宋神宗也点头认可。当时,皇太后高氏、皇太子赵煦和朱德妃(赵煦生母)都在场。
等到退出宋神宗卧室后,王珪等人跪在高太后面前,要求她处理朝政。高太后慌忙躲避,但宦官张茂则对高太后说:“太后应当为国家社稷着想,不应竭力逃避责任。”于是高太后同意垂帘听政。
虽然宋神宗同意立皇子赵煦为太子,但一直未下立太子的诏书。赵煦原名赵傭,为宋神宗第六子,母亲为德妃朱氏。赵煦既非嫡出,又非长子。不过因为向皇后没有儿子,前面五个哥哥又早夭,他年纪最大,因此才被拥立为皇太子。这时候,赵煦才10岁,而宋神宗的两个弟弟都是30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尤其关键的是,这两个弟弟和宋神宗都是高太后亲生,论地位和出身,这两人也都具备了做皇帝的资格。而北宋又有宋太宗“兄终弟及”的先例,于是,一些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大臣蔡确历来与宰相王珪不和。他见王珪打算拥立赵煦为皇太子,便与另一个大臣邢恕密谋在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选立一人为皇帝,这样才可以有拥立之功。在这场皇储之争中,高太后的立场立即变得非常重要。两边都跟她有很近的血缘关系:一边是她的孙子,一边是她的儿子。无疑,高太后要作出选择并不容易。
蔡确和邢恕也感觉到必须取得高太后的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两人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以赏花为名,邀请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到府中。高公绘和高公纪应邀前来后,邢恕开门见山地说:“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御医都回天无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不等他说完,就大惊失色地说:“邢公这是想陷害我们全家。”然后与高公纪急忙离开了邢府。
蔡确和邢恕见软的不行,便决定杀死支持赵煦的宰相王珪,然而并未成功。
没有宰相和高太后的支持,蔡确无法成事。无可奈何之下,他只好使出极为阴险的一招:四处宣扬是他策立了太子赵煦,反而诬蔑高太后和宰相王珪有废立赵煦的意思。蔡确此举并不明智,后来果然为他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宋神宗的两个弟弟也时常去皇宫探望兄长病情,而这两人显然并非真心关心兄长。他们时常表现出窥测之意,甚至连卧病在床的宋神宗都觉察到弟弟们居心叵测,但此时他已经病入膏肓。出人意料的是,高太后在关键时候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为了以防万一,她下令关闭宫门,禁止两个亲生儿子出入宋神宗寝宫。这实际上已经是高太后在明确表态:赵煦将是未来的皇帝。
有一天,群臣前来觐见,高太后当众夸皇孙赵煦聪明伶俐,还将赵煦为父亲祈福手抄的佛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表示称赞。高太后立即命人领着赵煦出来,宣读宋神宗诏书,立赵煦为皇太子,皇储之争由此而平。可以说,高太后在平定这场立储危机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几日后,宋神宗病逝,皇太子赵煦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当时曹太后已死,尊祖母高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宋神宗皇后向氏为向太后,尊生母德妃朱氏为皇太妃,军国大事由太皇太后暂时处理,一切按照宋真宗皇后刘娥听政的先例办理。从此,54岁的太皇太后高氏开始临朝称制,执掌朝政大权达8年之久。
反对变法 打击革新派
由于高氏一向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此对儿子宋神宗当年大力推行新政非常不满。不过,按照中国的宗法制度,成年的皇帝主政,她不可以干政。虽然她对变法持反对态度,但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由于皇帝年幼,高氏跟当年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和曹太后一样,手中已经掌握了无上的权力。
高氏垂帘听政后,立即起用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她先是召回被变法派排斥在外的老臣司马光。当时,高氏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诏令百官言朝政得失。为防止有人趁机攻击新法,蔡确等人特意加上了六条限制。很快,司马光指责蔡确等人此举是阻挠百官上书言事。在司马光的要求下,高氏废除了六条限制。随后,高氏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极力推行的新法,并且将因为不支持新法而被下放贬谪的旧臣都召回京师,加以重用。这其中就有一直被贬斥在外的苏轼。
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领袖,声望极高,当时民间早已流传一句话:“君实不出,如天下苍生何?”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司马光才是“真宰相”。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到京城东京吊唁。刚到东京,宫廷卫士及京城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拥在司马光身边,对他说:“无归洛阳,留相天子,活我百姓。”围观者多达数千人。由此可见司马光声誉之隆。然而,司马光却消受不起这众星捧月般的拥戴,生怕因此而招来朝廷猜忌,急忙返回洛阳。高氏听说司马光回洛阳后,派使者追到洛阳,对司马光加以安慰,并向司马光问政。之后,司马光入朝拜相。司马光执政以后的第一道札子就是《请更张新法》。他把新法比成毒药,认为必须全部废止。后来,司马光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认为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则一一恢复。
高氏拜司马光为相,在当时赢得了相当多人的心。就连大宋的敌国契丹,听说司马光为宋朝宰相后,也大为敬畏,告诫边关守将不要轻易挑起争端,要维持辽宋双方友好关系。
高氏不仅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改革变法派官员,将支持变法的官员吕惠卿、章敦和蔡确等人放逐到南方偏远地区。当时,蔡确眼看大势已去,想挽回颓势,于是搞起了小动作,说高氏有废黜哲宗的意思。高氏听后十分恼怒,把蔡确贬出朝廷,任陈州知州。不久,又改任安州。 从相位跌到地方官,蔡确的心情可想而知。苦闷中,他游览车盖亭,水光山色让他一扫心中郁闷,一气写下了十首绝句。然而,这些诗给蔡确等人带来了灾祸。旧党大臣于是抓住了机会,随意曲解,上奏朝廷,史称“车盖亭诗案”。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打击面最广、打击力度最大的一项文字狱案。元祐年间的一些大臣利用太皇太后对蔡确等变法派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了一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高氏垂帘的8年中,保守派掌握了整个朝廷,对革新派进行残酷的打击。保守派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毁灭性地打击革新派,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敦和韩缜毁为“三奸”。革新派主要官员都被贬到贫瘠的广西一带。
在高氏垂帘时期,军国政策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宋哲宗对朝政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认为皇帝年幼,凡事都听命于太皇太后。朝堂上,皇帝的御座与高氏座位左右相对。照礼数,大臣应该面对君王哲宗奏事,而高氏也应该只在帘后“听”政。但是,因为宋哲宗年幼,大臣们反而向着太皇太后而背朝宋哲宗。而这,在年幼的宋哲宗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宋哲宗亲政以后,曾经提及当年高氏垂帘时的场景。当时,他年幼个子小,只能看见朝中官员的屁股与腰部。在尚未亲政的8年期间,宋哲宗内心对司马光与苏东坡等人非常不满。
等到高氏去世后,宋哲宗亲政,召回章敦、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指责高氏“老奸擅国”,报复高氏称制时弹劾革新派、罢免新法所有的保守派官员,也把元祐年间那些守旧的大臣全部贬至落后的岭南、广西一带。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故的司马光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宋哲宗甚至还打算掘司马光等人的坟墓,因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司马光等人的后代都被牵连遭贬。
勤俭廉政 百姓安居乐业
高氏虽然属于保守一派,但却有十分优秀的执政才能。她执政期间,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因此,这期间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也十分繁荣。
高氏本人崇尚节俭,以朴实著称,“恭勤俭度越前古”。她常对皇帝比喻:“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在上者要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高氏衣饰除朝会典礼,在宫中常用布衣,不用丝锦。宫中膳食,她只吃羊肉,因为羊吃草,不需用粮食。但牛因能耕田,严禁食用。高氏过生日的时候,御厨别出心裁地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成两道美味菜肴。高太后得知后,大为不悦:“羔羊尚在吃乳时期,杀母羊取其乳房,羔羊就要断乳饿死。羔羊幼小,烹而食之有伤天道。”高氏当即命令将菜撤去,并下旨以后不得宰羊羔为膳。
高氏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时间很长,一直没有升迁。宋英宗都觉得过意不去了,想升高士林的官,却被高后婉言谢绝。高氏表示:“他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宋神宗曾三番五次要提高母亲家族的待遇,打算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氏始终不肯答应。最后,还是由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由高家人自己出钱,建造了房屋,没用国库一文钱。
高氏临朝不久,三省根据以前的旧例,上奏章请“加恩高氏”,给高氏族人封官晋爵。但是,高氏不仅坚决拒绝,而且还将先朝定给高氏族人的私恩赏赐减去1/4。
后来,高氏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都该升观察使,但她坚持不允。宋哲宗一再请求,才升了一级。一次,高公绘呈上奏章,请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皇太妃和太皇太后的家族。高氏见了奏章后,召来高公绘问道:“你学识有限,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章?”高公绘说出了这是邢恕的主意并代为起草的,高太后不但不允所请,还把邢恕逐出了朝廷。
高氏临朝期间,和元祐年间的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宋哲宗的影响非常大。少年老成的宋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里的太皇太后和守旧派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宋哲宗和高氏奏报时,宋哲宗都沉默不语。当高氏问宋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宋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宋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氏令人换掉,但宋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氏大为不解,宋哲宗答曰:“这是先帝用过的。”高氏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太皇太后教导宋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氏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秋,高氏病重,召大臣吕防、范纯仁等入内,告诫他们:“我死以后,皇上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免得遭祸。”几天后,高氏病死于东京,终年62岁,谥号为宣仁圣烈皇后。
高氏临朝期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太平、百姓最安乐的时期,史称“元祐之治”,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吕中等对“元祐之治”的评价甚至高于“仁宗盛治”,称“盖我朝之治,元祐为甚”。《宋史》记载,高氏临政,“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人以为女中尧舜”。
(作者:康冀楠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