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8 15:31:5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中国古代行旅远足的绘画中,常见主题多为春行、秋游和冬旅,而夏日远足则很少有。偶览北宋画家屈鼎的传世作品《夏山图》,顿然觉得江山情景似曾相识——竟然是30年前秋浦河畔的佛子渡口。那山,那水,那人,仿佛眼前。后因桥梁交通发达,渡口荒芜而弃,舟楫亦因水枯而殆尽,徒有怀念。今观屈鼎《夏山图》,正好慰藉一番。
作为北宋东京之人,屈鼎师承绘画大家燕文贵,得其精髓而更加自由奔放、开阔不羁。因屈鼎绘画形神兼具燕氏风范,几乎达到乱真地步,令后人多有误读。有人认为《夏山图》本为燕氏所作。其实不然。比较而言,屈鼎的《夏山图》既有江南的灵秀,更具北方的峻美甚至冷峻之美。尽管屈鼎着意追随燕师,但他们的作品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上,即燕文贵是地地道道的江南(浙江湖州)人,虽然活动地域广泛,可毕竟深受吴越文化影响和江南山水的熏陶,骨子里是柔美的。而屈鼎却是汴京之人,一直处于中原文化的漫漶与滋养中。虽然他深受燕师之惠,却“青出于蓝”。也就是说,屈鼎的《夏山图》不仅有江南山水的柔性与内敛,还有北方的伟岸与冷峭。从某种角度来讲,屈鼎的施墨与构图,其视界比燕师更加纵放与开阔,并在行旅的艰辛中不断赋予了浪漫的色调。因此,屈鼎的《夏山图》兼得江南与中原文化之灵,这也是它成为绘画杰作的缘由。我不知道屈鼎是否跟随燕师到访过江南,但他对江南文化的领悟不在燕师之下。即便他没有去过江南,却也有汗牛充栋、数不尽数的江南水墨作品不断地浸润其心,形成他的文化气质。
屈鼎的《夏山图》在构图上与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和《溪山楼观图》等作品保持了一致,开卷即为平远之景,由近及远,产生了良好的视觉美感。横览全景,细细品味,无论是用墨的浓与淡、江山的高与低、草木葳蕤与苍茫、人物的形态与身份等,无不尽然明了。除了视觉以外,读者的听觉也一样产生愉悦,譬如行舟的号子、飞瀑的訇响、泉水的叮咚、啁啾的鸟鸣,间或几声蝉的嘶叫……面对屈鼎的《夏山图》,仿佛江山即在身左,重峦叠嶂,高峻峭拔,楼阁隐然,依稀可辨。江水浩渺而横无际涯,江依山行,舟随水流。水汽袅然,升高为岚。烟笼雾罩之中,不乏行旅、渔樵和隐居等人物的活动。他们赋予了图画生机。浅滩近岸之处,蒹葭参差,摇曳不止。透过其间,樯楫隐约可见。峰峦之下,羊肠小道蜿蜒而崎岖。行旅者或策杖或着笠,最是荷担者艰辛有加。图画中人物形态各具,有如山间草木各异。这种行旅的悲苦与艰辛、渺小与虚无,恰恰与山之伟岸、水之缥缈形成强烈的对比,令绘画美学得到升华。而我面对“高岳万丈峻,长湖千里清”的江山图景,岂能不生出料峭之寒和冷峻之感。
《夏山图》作为屈鼎可能唯一留存的山水杰作,它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停留在视觉的感受上,还在于画家很有分寸地把握了绘画细节与构图整体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绘画艺术中“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追求。
(作者:包光潜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