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何时归大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8 15:27: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2016年3月10日为农历二月二,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战国时期,开封为魏国国都大梁。大梁城北悬河之滨的轩辕楼一带,便是古人记载的轩辕黄帝文化发源地。为祭祀人文始祖黄帝的历史功德,谨以探讨轩辕文化在开封产生、发展和传承之文,来寄托缅怀之情。
一
开封、中牟北部一线,在古人史典中被称作“悬圃”和“苑(菀)圃”,也曾称为“玄圃”、“县圃”、“原圃”、“囿中”等。自上古时期以来,这里就是帝王狩猎、巡游、休闲的乐园。传说中的悬圃高耸在开封、中牟北部土阜高台之上,上接天中,下通地中,又与四渎、阴沟、沙水、沙(少)海、逢(蓬、逄)泽交叉相连。这里生长着各种飞禽、动物、神树和异草,尤其以原圃、逢泽麋鹿最为著名,是黄帝居住的帝都和空中花园。
对此,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左传》记载:“逢泽有介麋焉。”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左传疏》记载:“中牟县西圃田泽,则原圃地名,以其地为囿,知与具囿皆囿名也。囿者,所以养禽兽,故令自取其麋鹿焉。天子曰苑,诸侯曰囿。”圃田、原圃与逢泽、悬(玄)圃本在古陈留一地。流经开封、中牟北部土阜高台原圃、悬(玄)圃之上的鸿沟、济水,因高于南部开封、中牟地平面,故也称“悬水”,或“玄(黑)水”、“悬河”。
开封北部土阜高台上的悬(玄)圃,也称“天子菀(苑)囿”。对此,南朝史学家范晔《后汉书》中记载:“《陈留志》曰:‘有陵树乡,北有泽,泽有天子菀囿,有秦乐厩,汉诸帝以驯养猛兽。’”文中“陵树乡”,在尉氏东北三十五里的汉代平陆县。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陈留风俗传》曰:陵树乡,故平陵县也。”平陆县北部的泽,为开封逢泽,也称“太寿陂”。“太寿陂”之阳(北),就是开封北部的土阜高台菀(苑)囿,也称“太寿丘”,即“寿丘”,为黄帝出生和养身之地。
黄帝寿逾期颐而花甲重开,活了120岁,被称作寿星,与开封菀囿、悬圃、寿丘地理和文化相对应。所以,战国时期大梁史典《竹书纪年》、西晋《帝王世纪》均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姬”姓,是黄帝在开封悬圃称帝后,“胙土封氏”的十二姓之一,开封北部胙城、封丘、北邙、寿丘、姬水等地名均源于黄帝文化。姬水在开封寿丘北方之位,也称玄水、黑水、济水。
《后汉书》中的“天子菀(苑)囿”,就是上古时期天子逐鹿的悬圃,也是秦汉时期帝王在陈留郡逢泽、圃田泽一带驯养禽兽的乐厩,同中牟之地的原圃、圃田逶迤相连。
考古资料表明,上古时期开封、中牟悬(县)圃、原(苑)圃一带,盛产可口的佳肴麋鹿,逐鹿是古代帝王猎物的首选之一。由此,在开封、中牟之地产生了逐(浊、涿)鹿营、天王狩猎、逐鹿中原的历史词汇。
古人将这里天上的北斗九宸(七明两暗)化分九神九州,是华夏先民最早的“神州赤县”、“九州中央”、“中州原圃(中原)”之地。
古人还把开封、中牟北部悬(县)圃、原圃,视作上古时期的昆仑山三层台。所以,流经昆仑山三层台之上的悬(县)圃、玄圃之水,被称作“天河之水”,或“天水”。清代《康熙字典》解释:河,“又银河,天河也”。说明古人将开封、中牟昆仑山三层台与上天相接的河水,视作自天上流下的“银河”、“天河”,也就是“悬河”、“玄水”、“天汉”、“天水”。南朝史学家沈约《宋书·乐志》引汉代《陌上桑》记载:“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可见,“济天汉”本与昆仑山、西王母、东君(伏羲)同地。开封西北部的水稻乡黑池被称作玄池,济水被称作玄水、黑水、悬河的历史,由来已久。
可见,开封北部的悬水、悬河、黑水、玄水、济水、天水等文化名称,最早本是由华夏民族太极河洛文化中,流经天宫紫薇垣的“天河”和昆仑山三层台上“悬圃”之水传承的结果,而非南宋之后流经开封北部的黄河淤积而成。
二
古人把黄帝看做是乘坐“帝车”、四季运行的“七星北斗”。据宋代学者罗泌《路史》记载:“《河图握拒》云: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所以,黄帝便与北斗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据战国时期开封天文学家石申《星经》记载:“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帝车”就是“北斗七星”,代表黄帝及其巡守和管理的日月五星“七政”,也指黄帝大臣在开封逢(蓬)泽、太寿陂发明的轩辕车,都是轩辕、黄帝文化的重要标志。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汉代易学著作《河图稽命征》认为:“‘黄帝母亲’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黄帝于青丘。”由此,青丘便成了黄帝文化的又一重要地理标志。
开封是青丘所在地。据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祥符县志》等古籍记载“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公式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文中“玄”为“黑”色,“玄池”就是流入开封水稻乡的黑池;文中“契”,为商人始祖阏伯,是黄帝曾孙帝喾和妃子简狄的儿子,与先祖黄帝一样出生在开封昆仑山青丘;文中青丘,即寿丘,由百岁寿星黄帝居住地文化演变而来,也与黄帝出生、成婚、生子的开封柳园口轩辕丘,或称轩辕楼同在一地。
对于黄帝居住、建都在开封柳园口轩辕丘,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汉代戴德《大戴礼·帝系》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新郑黄帝故里清代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记》碑进一步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
新郑碑记中的“郑邑”,是对春秋时期郑国城邑的泛称,并非专指郑国国都新郑。春秋时期开封启封、陈留都曾归属郑国,均可称作郑邑。如:汉代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三国时期著名学者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可见,郑国郑邑、陈留北部,才应是轩辕丘遗迹,也与开封古大梁同地。
开封古大梁一带有黄帝活动的明确史典记载吗?答案是肯定的。唐代医学家王鹳《广黄帝本记》、北宋著作佐郎张君房《云笈七签》、南宋无名氏《轩辕黄帝传》等均记载:“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初喜天下之戴己也。”黄帝娶元妃、生子、建都的大梁,本指开封柳园口乡轩辕丘,与黄帝出生的昆仑山太寿陂、青丘、黑池、寿丘同地。
开封轩辕丘今简称轩楼,东北临黄河大堤。据1999年12月开封市民政局编撰的《开封市地名志》记载:“相传轩辕黄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其后裔繁衍生息至今。明代轩辕姓村民在其北约3公里的黄河滩高地居住,称轩辕氏寨,简称轩寨。清代因河患迁至今址,建有楼房,称轩楼。”
清代轩辕楼之所以建楼房,是有历史渊源的。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孝武本纪》、班固《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为五城十二楼。”唐初经学家颜师古注引东汉学者应劭曰:“昆仑玄(悬)圃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文中“仙人”,便是自开封昆仑山玄(悬)圃修真得道升仙的轩辕黄帝,南北朝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称轩辕黄帝为“玄圃真人”。
可见,昆仑山玄(悬)圃五城十二楼与黄帝五城十二楼本指一地,也是轩辕楼的最早来历。开封柳园口轩辕楼黄帝后裔,至今仍复姓轩辕,虽历经近5000年漫长历史,而不离先祖故土,不改黄帝姓氏,其仁其孝、其忠其义,可谓天下楷模。传说黄帝于农历九月九重阳日在封丘荆(丰)隆宫升仙,开封人自古以九九重阳登高、种植黄帝菊、举办菊花节会世代祭祀。
三
黄帝轩辕丘在炎帝帝都杞县空桑北部。宋代学者罗泌《路史》认为:“轩辕氏,作(兴)于空桑之北。”说明杞县空桑在开封柳园口轩辕楼南部,与中央黄帝与南方炎帝居住、建都的地理方位相一致。
轩辕楼北部为济水,以中央黄帝姬姓取名,也称“姬水”;轩辕楼南部为鸿水,也称“南水”。南朝史学家裴公式《史记集解》认为“江”读如“鸿”。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徐旭生也认为,“鸿”从“江”。所以,“鸿(洪)水”也称“江水”、“鸿(洪)沟”、“蒗荡渠”等。“江水”以嫘祖祖父、南方“赤(炎)帝”的“姜”姓取名,也称“赤水”、“姜水”。沿蒗荡渠之滨有多座“赤城”,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蒗荡“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又东至浚仪县,渠水东南径赤城北”。“赤城”为炎帝氏族的居住地。所以,中国最早国别体著作《国语·晋语》认为:“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说明炎黄二帝均以母系和自己出生地的水名为姓。
黄帝的象征是七星北斗、寿星,又生活于青丘、寿丘和昆仑山悬圃。因此,开封柳园口轩辕楼就是青丘、寿丘和昆仑山悬圃之地。青丘、寿丘和昆仑山悬圃的上空,对应着天之中紫薇垣内的寿星、七星北斗,也称珠玑,故自开封迁徙到南方的客家人,认为开封为“珠玑巷(乡)”之地。
对此,汉代易学著作《尚书纬》指出:“七星在人为七瑞。北斗居天之中,当昆仑之上,运转所指。”可见,黄帝轩辕楼、昆仑山地之中、悬圃,不仅与“七星北斗”、“天之中”,即“天地之中”上下对应,也同在一地。
据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新五代史》记载:公元724年,唐“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北距横野,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开封“岳台”,在古浚仪西部、黑(玄)池南部;“地之中”,也称“天地(下)之中”。黄帝在“地之中”称帝为“中央帝”,所建邦国也称“中央邦国”,简称“中国”。又因上古中国在“九州之中”、“原圃”也称“中原”、“中州”,而九州的中州也称豫州。
“天地之中”对应“中央钧天”,而“中央钧天”便是黄帝“寿星”之位。汉代刘安《淮南子·天文训》认为,“中央钧天,角宿、亢宿、氐宿”。中央钧天的“角宿、亢宿”,为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第一、第二宿,旧传为“寿星”。辞书之祖《尔雅·释天》有佐证:“寿星,角亢也。”所以,开封星野也为“角亢”。据清朝总督河南山东军务王士俊《河南通志·卷五星野》记载:“按唐天文志曰角亢寿星也……自原武管城郑州滨河济之南,东至封丘陈留开封,即古陈留郡。”
中国道教尊黄帝为道家之祖,昆仑山是黄帝修道成仙的地方,为“万山之祖”、“天下之中”。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早年在八世祖张良家乡陈留郡酸枣县“泰山天洲城”(今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隐居修道,后虚设“北斗治”,以纪念先祖之地。据宋代史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酸枣有“张平墓,在县南十五里,(张)良之父也”。
天师张道陵祖籍“北斗治”所在的“泰山”,也称“泰一山”、“太一山”、“天一山”、“昆仑山”;“天洲城”之“天洲”,本指天上水中的陆地,也指开封西北鸿沟、济水环绕的昆仑山悬圃,与天地中央同位。对此,汉代易学著作《河图括地象》认为:“昆仑者,地之中也。”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昆仑,居地之中。”可见,张道陵祖地“北斗治”、“泰山天洲城”,与开封岳台、昆仑山“地之中”和中央黄帝“中央邦国”同地。
所以,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崆峒问答》指出,黄帝下葬的“北邙治河南开封之北,当天下之中,受天下之正公式,如人之五脏居于胸腹,脉则行四肢也”。道教“北邙”山和“天下之中”等学说,均源于上古时期开封昆仑山悬圃、姬芒、“七星北斗”和太极“中土黄”文化。
四
既然开封古浚仪岳台为“天地之中”、为昆仑山悬圃,那么,流经这里的济水,也可称“悬圃之水”,也就是“悬水”,与流经昆仑山天上的紫薇垣“天河”、“银河”、“天汉”上下对应、天地合一。据古代儒家伦理著作《孝经援神契》记载:“四渎之精仁,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这说明包括环绕昆仑山“济水”在内的“四渎”,都可称“天汉”、“汉水”。宋代开封皇都南部御道上的“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其文化来源就是天上“银河桥”、地上“鸿沟(汴水)桥”。
“天汉”,也称“云汉”、“河汉”、“银汉”、“汉水”等,都是流经天上“紫微宫”、地上天子“皇宫”之水,也是流经刘邦出生之地和刘邦母亲下葬地“昭陵”的鸿沟。据汉代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与居住开封南部赤仓城的炎帝母亲女登,游开封万隆乡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的历史文化相通,地域相同。所以,刘邦也与炎帝一样被称作“赤帝”,即“炎帝”。文中“大泽之陂”,就是汉代夏侯公式在开封陈留修建的太寿陂。
据汉代班固《汉书》记载:“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出)大梁,都于丰。”说明在魏国灭亡前不久,30岁左右的刘邦一家才自开封大梁迁徙到江苏丰县。明代学者李濂《汴京遗迹志》记载﹕“灵昭陵在(开封)城东北四十五里马尾墙保。”“灵昭陵”,即刘邦母亲刘媪的陵墓。
汉朝以前,“汉族”称作“华夏族”。刘邦称帝后,以出生地魏国大梁“天汉”之“汉”称作“汉朝”,“华夏族”也称“汉族”。开封古陈留的“华夏”、“中央”、“陈仓”、“天汉”、“汉水”、“天水”等文化,也随着刘邦逐步传承到了陕西汉中、宝鸡等西部地区。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认为:“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汉代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辞书之祖《尔雅·释水》认为:“江、河、淮、济为四渎。”可见,流经开封昆仑山“地之中”“四渎”之一的“济”字与“汉”字可以互换。“济水”就是“汉水”、“天水”、“天汉之水”,也就是上古时期的“悬水”、“悬河”。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太极八风(卦)“西北曰不周风。”与昆仑山西北方位的“不周山”同地。“天汉”之水流经开封悬圃西北的“不周山”河堤,被居住新乡辉县共工城掌控“四渎”的水神共工扒开,导致西北“乾、天”方位之水向原阳、开封、古杞国倾泻,杞人屡遭水涝灾害,人为鱼鳖,自然常忧天倾。忧的是杞国、开封西北上游“不周山”和“乾、天”方位的悬圃河堤崩塌,“天汉”之水自“乾、天”方位向下游倾泻。“杞人忧天”,是对自然生存环境的必然反映。
轩辕黄帝与炎帝孙女嫘祖建都开封时期,在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炎帝“三皇”居住的昆仑山“天地人之中”,为华夏先民创建了“天地人合一”中央邦国,繁衍了颛顼、帝喾、尧帝、舜帝和夏、商诸王等后世子孙。随着中央邦国的不断发展壮大,炎黄子孙将轩辕黄帝文化逐渐向四面八方传承。尤其自商、周时期以来,开封昆仑山中央邦国的地位,逐渐被北部安阳的殷商之都、西部洛阳的成周所取代,小中国、小九州发展成为大中国、大九州,祭祀轩辕黄帝的“大社”随之迁徙或新建。然而,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更替后,开封黄帝后裔轩辕人对先祖的忠贞品格、文化传承、道德守望和民族大义,依然历千古而不变。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自黄帝时期以来,文化始终是中华文明不断攀升的本源和云梯。目前,开封已进入“文化+”发展的新时期,我们期待轩辕黄帝文化能够为民族注入凝聚力、向心力和内生力。在黄帝诞辰临近之日,我们举目北望悬河天汉,愿轩辕早日回归故土大梁!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