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帝祭天毓秀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9 16:48:3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钦承纯祜兮,于昭有融。时维永清兮,四海攸同。
输忱元祀兮,从律调风。穆将景福兮,乃眷微躬。
渊思高厚兮,期亮天工。聿章彝序兮,夙夜宣通。
云軿延伫兮,鸾辂空蒙。翠旗纷袅兮,列缺丰隆。
肃始和畅兮,恭仰苍穹。百灵祗卫兮,斋明辟公。
神来燕嬉兮,惟帝时聪,协昭慈惠兮,逖鉴臣哀。
───北京天坛首次祭天文化展《祭天雅乐·迎帝神始平之章》
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的二十五个春秋中,汉献帝也象历代皇帝一样,每年春季都举行“祭祀天神,以祈丰年”的典礼。在现许昌城东20公里古城村南、汉魏故城内,有一座高15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大土台,远远望去,象一尊青铜巨鼎,庄严肃穆、古老神奇。这,就是当年汉献帝祭天祈福、缅怀祖先的地方──毓秀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远古时期,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对一些诸如雷电、洪水、地震等现象无法解释时,就认为冥冥之中有看不见的神灵主宰着一切。所以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大事,如婚姻、战争、疾病等,都要用各种占卜手段向天询问其吉凶。“天”就成了人们至高无上的主宰,而皇帝是在人间替天行使统治权利的人,因此称“天子”,只有他才有权力祭天。追溯祭天的历史,最早在殷商时期,就有祭“上帝”的记载:“甲骨文以天为帝,也以禘为祭名,周代金文同。”郑玄注《礼记·商颂》称:“郊祭天”。至唐宋时期,祭天已成为封建王朝例行的一项重大公事。因此,凡是反对皇帝而揭竿起义者多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每当遇到无法改变的结果时则称其为“天意”;有谁敢触怒上苍,那必遭“天谴”,凡此种种。所以,古人的祭天由来已久,可以说帝王祭天活动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而祭天的建筑和礼仪也日渐完善,规模宏大。
昔日的毓秀台是一代王朝的象征。据传,台上古建筑鳞次栉比、高接云天,在林荫掩映下,气势非凡。据《汉魏故城图》载,毓秀台前有汉御殿,是汉献帝祭祀前“沐浴斋戒”和暂时歇息的地方。还有神厨、宰牲亭等预备、存放祭品之处。台顶为祭祀场,四周青石雕栏,正中耸立着一座高峻的庙宇,叫玉皇殿,庙顶为圆锥形,庙基为方形,体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传说。殿中有一尊塑像,雍容大度、仪表端庄,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是传说中的老天爷,古时也称“天神”。当年被称为“天子”的汉献帝就是在这五楹大殿内祭祀天地的。从大殿拾级而下,是青砖铺地的广场,这里有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矗立着一尊青铜巨鼎,气象森严,叫“神坛”,是天子每年秋分祭天的场所。秋分祭天也叫告天,就是人帝向天帝告慰之意。广场的两旁,据说还有两处独特的建筑,叫月神台和雨神台。每到望日之夜,天子要到月神台遥祭那一轮冷月和迷蒙浩渺的银河,而当久旱酷暑的炎夏,皇上就到雨神台求雨。毓秀台南端地下,有一圈门,亦称山门,有99级石阶通台顶,意谓登九十九重天才能叩见玉皇大帝。毓秀台上这一切设施,无不显示着王权天授的思想和封建皇帝的威严。
当年被视为庄严、神圣的“天子”汉献帝的祭天盛况,如今已无法看到,那些楼阁殿宇、祀鼎神坛也早已荡然无存。但据说每次献帝祭祀时,都是黄盖满京城,旌旗遍楼台。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都随天子来这里陪祭、助祭。那蟒袍金冠,牙笏红绶,令人眼花缭乱。每次“天子”小心翼翼地登上最高的一级台阶,龙袍连同膝盖着地的同时,几百名武士剑指云天,祀牛之血喷溅而出,坛台内冒出的香烟缭绕百里,盘旋轻舞,而如泣如诉的祈祷声,又是那么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喊过“天帝昭然,万民安泰”之后,汉献帝仰天长祈,阖目冥思,不敢恣动,不敢扬眉,直到最后几缕青烟消失在天际,他还痴痴地如同一尊木雕泥塑呆立着,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从内心深处咀嚼出那种名义上为人主、实际上是奴役的悲哀和充满了仇恨却又无力反抗的绝望情绪吧。耐人寻味的是,不信天命的曹操,每当祭祀结束,总要率领满朝文武,山呼“皇恩浩荡,皇上万岁”。曹操如此之举,更稳定了朝野,笼络了人心,形成了“人心向天子,个个赞曹侯”的政治局面,从而为他的事业铺平了道路。由此不难看出真正深通治国安邦之术的铁腕人物曹操与只信天道、幻想王朝永世长存的献帝之区别。
据说,公元220年春天汉献帝在毓秀台祈天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遮天,伸手不见五指,吓得汉献帝浑身颤抖。当时六十六岁的曹操病重洛阳,不久殒命。他手下的近臣就利用这一自然现象,大造“汉室气数已尽,魏国当兴”的舆论,从而,摧毁了汉献帝那“奉天神以固汉室,假天命以固皇威”的精神支柱,25年来汉献帝毓秀台祈神之心机终将枉费。在这年十月,曹丕代汉而立,汉献帝到修武县当了山阳公,时年四十岁。汉献帝以祭天神企图延续汉室,但最终还是阻挡不住历史延续了四百余年的汉朝的灭亡,这岂是上天助曹灭汉之神力所为吗?不,决定大业成败的关键不是天而是人。想一下,当汉献帝在那里十分虔诚跪着祭天的时候,曹操早已用“人道”使天下英才归心了。因而,当汉献帝大权旁落,天也不助的时候,文武百宫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天让魏兴、天让汉灭为理由,拥曹丕代汉立魏了。
曹操在统一中国北方的大业中,没有信奉献帝祈祷的天道,而是竭力发展自己的人道。许下屯田以解黎民之苦,开凿运粮河以为运输之便,兼并群雄以成统一大业。由此获得了多数人的拥戴,威望日高、权势日大。然而,曹操至死也没有用自己的人道优势去推翻汉献帝的天道帝座,恰恰相反,他是以人道竞天道,最终导致了东汉王朝的覆亡,首开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和平换代”的先例。这一切还不足以让我们深思吗?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