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庙沉浮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9 16:43:3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生有七尺之形,
死唯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其次莫如著篇籍。
───〔魏〕曹丕《与王朗书》
魏文帝即曹丕,字子桓,曹操第二子,曹操之妻卞氏所生长子。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旅之间。”自幼随曹操征战,善骑射,好击剑。少有逸才,性好文学,博闻强识,八岁能文。是历代帝王中最为有名的文学家,作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汉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不久“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第二》)。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以受“禅让”的方式代汉立魏,遂改元黄初,同时“改许县为许昌县”,国号“魏”。
曹丕是一位极有心计和才华的人,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营建宫殿,选拔人才,兴利除弊,减轻赋税,提倡文学,禁止复仇,禁止淫祀,罢除墓祭,禁止宦官干政,外戚不得为辅政大臣,等等,使朝廷内外气象一新,魏国呈现出兴盛景象。他继续推行曹操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确立了“九品中正制”。特别是“罢墓祭”的改革减少了陵墓被盗掘的现象。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民间一直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这虽出自担心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陵寝也象其它帝王的陵墓一样被人盗掘的考虑,但魏文帝的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大有收敛。在黄初三年、六年,他曾两次亲征孙吴,但皆因江水浩大而未能过江,却也在精神上给吴国以不小的威慑。因此,郭沫若称曹丕为“旧式的明君典型”。黄初七年五月,曹丕病卒于洛阳。时年40岁,在位七年,卒谥文帝。
曹丕在政治上向往汉文帝式的“无为而治”,虽然在治国安邦上承袭旧制而无特别显著的建树,但在文学上却有突出的贡献,历代帝王中他是最能写诗作赋,赋诗之多堪称第一者,后人收他的诗文编成《魏文帝集》。《三国志》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他本人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据史书记载,他写过许多辞赋、诗歌及散文,“所勒成垂百篇。”(《三国志•文帝纪》)现存诗歌完整的约有四十首,或全或缺的词赋约有三十篇,其中《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享有较高地位的重要文献。当时邺下文人集团是以他为中心而开展著述和创作的,这对促进建安文学的发展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他的诗歌内容远不及曹操丰富,也不如曹植泓深,但就作家而论,曹丕也不失为建安诗人中成就较高的一个,一些诗也称得上时代的名篇。王夫之曾评《大墙上蒿行》道:“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古诗评选》)。
相传,建安三年,曹操征张绣归来,走到许都西南郊,发现一块“风水宝地”,遂重金买下这块岗地,盖起“曹氏家庙”。每逢重要节日或祖先忌日,曹操就带全家在此祭奠先祖。曹丕称帝后,迁都洛阳,按天子礼制在洛阳营建宗庙。太和六年,明帝行幸许昌,到庙内祭祀,把“曹氏家庙”尊改为“文帝庙”,以此纪念曹丕这位开国君主。
魏文帝庙现位于许昌城东南14公里的将官池乡郭集村西南500米处,因庙宇建在遥望如山的高阜上,内有一幢高高的阁楼,故当地人称它为“高庙”。“高庙” 掩映在几座青灰殿堂和苍松翠柏之中,显得自然和谐,幽美恬静。其中有房40余间,庙院占地十余亩,前有山门,山门内有路直通后殿玉皇阁。中间有大殿,中院有高砌的月台,飞檐斗拱,红柱明棂,后又有高台楼阁,布局严整,颇为壮观。
1985年4月,当地群众在庙院内挖土时,挖掘出两通石碑,其一名为《重修魏文帝庙记》,碑长2.3米,宽0.82米,厚0.15米,碑额线刻四龙卷云纹饰,碑身两侧各镌一盘龙腾云图案。群众称其为“九龙碑”。碑文384字,内有“州治东南去城一舍许,有庙曰高庙,其地高阜,遥观如山,以此得名。所奉之神,魏文帝也。帝受汉禅,鼎峙三分,建都于许,恩泽多及许民,是以建庙立祠。”此碑立于公元1493年(大明弘治六年),正是《三国演义》问世20年后,当时尊刘贬曹思潮正处高涨之时,许昌人民却反其道而行,把曹丕当神敬奉,这在中国历史上堪称一绝。此碑的出土,被三国史学者誉为稀世珍品,对研究三国史、《三国演义》和方志学,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另一通石碑名为《创建玉皇阁》碑,为明万历四十二年立。该碑长2.7米,宽0.3米,两边线刻升龙图。碑文:有:“西,文帝殿三楹。一日,州侯于公过而览之曰:‘魏篡汉,统天下,后世尚有遗议,兹又设像设殿者何?’遂令撤其像,易为玄帝殿”。从此,庙中的魏文帝销身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玉皇、关帝及天官、地官、水官等诸神。现仅存玉皇殿、春秋阁和三尊青石雕像。但三雕像头部于90年代被盗贼锯走。邵宝当许州知州时,曾“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不称献而称愍,从昭烈所谥也。”即将魏文帝改为汉愍帝庙,现已恢复了魏文帝庙的称谓,魏文帝的业绩重新为人们纪念、追忆。
“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三国志•文帝纪》)因曹氏昌盛于许,魏受汉禅于许,又把许昌定为当朝五都之一,并曾下令免“颍川郡一年田租”等等。文帝几乎年年行幸许昌宫,对许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许昌人民也对他感恩戴德.自两晋、隋唐以至宋代,前后一千二、三百年间,文帝庙几经修葺,殿宇规模越来越大,金炉香火也愈烧愈旺,使这里成为颇负盛名的“帝庙”之一。庙宇虽历经修葺,仍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另外,魏文帝作为一代帝王,“因泽多及许民。”使该庙在研究汉魏历史文化、开发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上也具有重要价值。1985年该庙被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许昌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