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清潩河曹操疑冢
清潩河曹操疑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9 16:41: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
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
───〔宋〕王安石《疑冢》

    人多称曹操生前性格多疑,死后他的冢墓则又成为千古之谜。“七十二疑冢之谜”虽系宋元以后的传说,但就连当时一向尊崇曹操的王安石也信以为真,并在游铜雀台遗址时写下了这首《疑冢》诗。
    人死厚葬,这是儒家主张的习俗之一。虽然曹操的思想中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占较重地位,但他生前却竭力提倡薄葬。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六月,曹操就开始准备后事、选择葬地。他在《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在其临终前的《遗令》中交待:“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为保证葬期国家的安定,他还郑重强调“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他临死也不忘统一大业,告诫后人“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晋陆机《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记有“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文字,可见正如曹操生前安排的那样,魏文帝曹丕遵照其遗嘱,将其遗体运回了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安葬。
    人死如灯灭,魂归西天、尸入坟茔。土葬棺埋的习俗,代代因循,那些岁岁递增的陵墓冢丘,只不过是前人遗留给后人供寄托哀思的凭证罢了。只因曹操墓冢“因高为基,不封不树。”而曹丕又忠实地执行了这一遗嘱,因而曹操陵墓的具体方位就成了千古之谜。
《三国志·武帝纪》载,曹操死后,谥武王,葬高陵,时为建安二十五年二月。“高陵”在哪里?《嘉庆一统志·彰德府·武帝西陵》说曹操墓在河北临彰县西,铜雀台即在临彰城西南三十里处的三台村,但此处并不见陵墓踪影,这就引起后人探究其墓冢的浓厚兴趣。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据《舆图备考》、《方舆纪要》等史籍记载,这些疑冢的分布在临漳三台村以西8里的讲武城至磁州之间,七十二座坟墓宛如一座座小山布列,真墓就在其中。明朝俞应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陈大玠《疑冢记》,均持此说。然而从晚清直到现在才揭开了这些疑冢之谜:它们并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其数量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
    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因此有人则说曹操陵墓极可能修建在漳河河底,但却未发现任何实物佐证,当属猜测。
    另据有关史学专家考证,曹操墓有可能在其安徽亳州曹操宗族墓群附近,但经考古发掘,系曹氏家族墓,也无曹操墓。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葬于他的发迹之地──许都(今许昌)。
    曹操墓在许昌之说有两处:一是在现在魏都区大十字街原土产门市部的后院。据说日军侵占许昌时曾派一个连队盗挖过,遗迹五十年代尚存,但却无文物佐证。二是在许昌清潩河中,此说见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曹操冢》,原文如下:
“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相惊怪。邑宰闻之,遣多人闸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当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多来自民间志怪传奇,但此篇听起来言之凿凿、颇为真实。如果这则故事真是采集于许昌当事人的口传,那么可以断定,曹操的遗体是运回许都安葬的。曹操死于洛阳,计算自河南洛阳距河北临漳的路程要比洛阳距许昌的路程远一倍。既然不是就地安葬,那么,曹操灵柩就有归葬临漳或归葬许都的可能性。倘若葬于许昌,则蒲松龄的记载就不是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了。
    上述多种猜测,均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确断,所以传闻都仅仅是传闻,不足为凭,只有待考古界有了新发现之后才晓谜底。曹操墓虽是千古之谜,但对今天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所采取的禁止厚葬、革除统治阶级骄奢淫逸陋习的行为,影响深远。据《宋书》记载:“建安十年,魏武以天下凋敞,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故魏晋以后,直到唐朝都没有厚葬陋习,此应归功于曹操的革新创举。即使在今天,其薄葬的倡导对改变殡葬观念,实行火葬仍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曹丕情留永始台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