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罗王”与中国“春神”文化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3 9:09:4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市祥符区有一个罗王乡。关于罗王乡之“罗王”的来历,目前我们仅知道早在明代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名称,但是并没见有史料记载。从罗王乡虎丘寺一带散落的陶甄碎片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层年代来看,夏、商两代的居多,据说还有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但直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对“罗王”、“虎丘”文化发源和传承的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无法把握它的历史文化渊源和传承问题。
对此,笔者结合有关历史文化史典和开封地理环境,就“罗王”、“虎丘”历史文化做一些分析、论证,也希望通过此文和热心开封华夏历史文明的大家进行沟通、切磋和交流。
一
“罗”作为姓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古人认为,“罗”姓由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发明的“罗网”传承而来,本是用以捕捉鸟禽的工具。捕鸟氏族以“罗网”作为本族的图腾,即“罗”,也是上古时期颛顼帝、帝喾的同族,其后裔因“罗网”而得“罗”姓,并世代承袭。而“罗王”与“罗网”谐音,符合“罗”姓家谱关于“罗网”文化的历史传承。
商人的始祖契(阏伯),出生在开封西北部的青丘玄池(今水稻乡黑池)。据北宋史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浚仪青丘,亦曰玄池。女公式简狄浴于青丘之水,有玄鸟遗卵,吞之,生契。即此水也”。“契”本是居住在开封古莘国(今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帝喾的儿子,曾为尧帝的火正官,封号曰“商”,死后被称为“商星”。因此,开封古莘国是商汤先祖帝喾、契的故地。“罗王”所在的古莘国,是商代元圣伊尹和商汤吉妃的母国,东南部为夏代“葛伯国”(今宁陵县北);南部“伊水”(今祥符区圈章河)为伊尹的出生地;西部“连山”(今祥符区罗王乡连山庄)传说为夏朝易经《连山》和连山氏重黎的产生地;北部“老丘”(今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为夏杼六世王都,当地历史文化十分厚重和丰富。
夏代末期,商汤在开封古莘国北部“鸣条之战”(今封丘县黄陵岗平街)中,打败夏桀建立商朝后,重新在开封先祖帝喾古莘国“亳都”之地建都,也是商汤会盟三千诸侯之地。春秋史学家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商汤有景亳之命。”“景亳之命”,也就是接受帝喾帝都“景亳”的天子和天下之命。
许多史学家认为,帝喾“亳都”,商汤“景亳”、“西亳”,应在洛阳偃师一带。对此,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公式(汴)水》中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因此,《水经注》中未曾见洛阳有商朝都城的记载。出自魏国大梁(开封)的《竹书纪年》等先秦文献中,也未见商汤在消灭夏桀回归景亳之后西迁“八百里”外的偃师的记载。
窃以为,不仅商汤南亳“谷熟”、北亳“蒙”不在偃师,而且商汤“西亳”、“景亳”也不在偃师。尤其商汤“西亳”、“景亳”,本应在帝喾古莘国“亳都”和古“梁国”的开封之地,而商汤南亳、北亳、西亳“三亳”,均应在夏代葛伯国周边地区。到了尧舜称帝的羲和(重黎)氏时期,帝喾古莘国的“亳都”仍然是观测日景(影)运行的象仪台,也称“景亳”;因在商汤(今山东曹县南10公里)“北亳”西部的开封,故也称“西亳”。
撇开炎帝帝都“空桑”、颛顼帝都“高阳”、帝喾帝都“亳”,同在古陈留一地不说,仅以夏杼王都“老丘”(今开封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夏廑王都“西河”(今汤阴县菜园镇西河村)、夏桀灭亡于“鸣条”(今封丘县黄陵岗平街)以及夏朝葛伯国(今宁陵县北)、顾国(今范县东南)、韦国(今滑县)、昆吾国(今许昌市东北)等均在郑州东部地区的地理分布而言,认定商汤建都的“西亳”、“景亳”在“八百里”外的洛阳偃师之地,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历史和地理依据。
二
开封古莘国“罗王”的地名,与商汤建都“景亳”后“网开一面”的成语有关。传说商汤灭夏朝后,一次他见人捕鸟时四面结网,欲将飞禽一网打尽,便劝阻捕鸟者把罗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他祈祷说,禽鸟想到左边去的,就去左边;要想到右边去的,就去右边;确实不要命的,那就进到网中来罢。夏朝诸侯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商汤的仁义和恩德都施惠到禽兽身上,更何况是夏朝遗民呢?于是,他们便纷纷归顺,商朝顺利实现了天下一统。
对此,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这实际上是说,商汤以仁义之德,教育商人对灭国的夏人要宽大为怀,给夏朝遗民以生存的出路。
不久,商汤将夏王后裔封于古莘国旧地的东南部,建立了杞国(今开封杞县),以奉夏后氏祀。这进一步体现了商汤以仁义道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念,也在古莘国旧地的祥符区留下了“网开一面”的历史成语,也留下了“罗网(王)”的文化地名。不仅是对伏羲氏发明“罗网”的文化传承,也是对商汤仁义道德的历史印证。
上古时期,最早制作“罗网”者,一说是伏羲氏,一说是伏羲的裔子“句芒”。句芒的图腾,是白色四方人头鸟身,罗网下面的“鸟”代表句芒,图腾的本意便是罗网猎鸟。所以,“罗”姓图腾由一张“网”和“鸟”组成。
句芒,也称“勾芒”、“木正”等,是上古时期中国汉族神话中的木神。因为太极五行的“木”代表东方,时节为春季,故也称“东方句芒”或“春神”,是主管树木发芽生长、春天农耕之神。对“春神”句芒神的祭祀,早在《洛书》九宫图中就已有体现。华夏先民在九宫图的东方设有“青阳太庙”,年年举行迎春仪式,祭祀东方“春神”、“勾芒”、“木正”,也是“木帝”、“青阳帝”伏羲。这说明,古人已经把“木帝”、“青阳帝”伏羲与“春神”、“木正”勾芒同等看待。
对于东方“春神”句芒,古籍多有传承,却多与伏羲相联系。据中国最早史书《尚书·洪范》记载,传说句芒为伏羲的大臣和后裔,后成为少昊氏及其后裔,称作“重”、“黎”,或“重黎”。据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记载:“其帝太白皋,其神句茫(芒)。”东汉训诂大家高诱注释:“太白皋,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汉代礼学家戴德《礼记·月令》记载 :“孟春之月其帝太公式,其神句芒,余春月皆然。”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注释:“大白皋伏牺,木德之君。句芒,少白皋氏之子,曰重,木官之臣。圣神继天立极,先有功德于民,故后王于春祀之。”这说明,太昊伏羲、少昊氏之子句芒、重等,本是不同时期、同一氏族的称呼;也说明古人对东方“春神”句芒的功德和神祀地位,是世代传承和认可的。
三
古人史典记载的“重”、“黎”,即“重黎 ”,指居住在杞县高阳镇的颛顼帝高阳氏之后,也是居住在祥符区杜良乡古莘国帝喾有莘(辛)氏的火正官。据中国最早史书《尚书·吕刑》记载:尧“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宋代儒学家孔传疏:“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进一步说明重、黎和羲、和是观测日月天时运行、制定古代历法的天文学家。
中国最早国别史《国语·楚语下》也有记载:“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说明颛顼、重黎与羲和同族同地。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引《寰宇记》记载:“高阳城,在河南杞县西。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受封于此。”文中“高阳城”,即杞县炎帝帝都“空桑”南部的高阳镇。
夏商之前,无论重黎与羲和如何称呼和分工,都是辅佐帝王管理太极阴阳(天地)、四象(四时)的天象之官。所以,先秦时期史官修撰《世本·作篇》认为:“羲和作占日。”这与罗王乡虎丘寺之地发现夏商时期陶甄文化层的年代是相互吻合和印证。
关于主日月之神的重黎和羲和的居住地,古人有明确记载。据晋代著名学者郭璞所注《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文中“八极”,是指伏羲在开封肇始的太极八卦、八方及其发源地;“空桑”,泛指伏羲、颛顼、帝喾和羲和的居住地,也是商代元圣伊尹的出生地,今为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所以,清朝总督河南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王士俊在《河南通志·古迹·开封府》中记载:“空桑城,在陈留县南十五里。《世纪》云:伊尹生于空桑。”文中的“空桑”,位于开封祥符区罗王乡虎丘寺南直线约25公里处,与青阳(龙)氏伏羲、高阳氏颛顼、有辛(莘)氏帝喾同在开封古陈留之地。
四
古人认为,每天早上太阳从东方的神树扶桑上升起时,便开始归属句芒管理。而太阳升起的东方,也正是“春神”的居住之地。上古时期,一年之中的春季很重要,故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中国自古为农业国,立春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大节庆。人们为了祈祷每年有个好年景、好收成,每到立春时节都要祭祀主管春季农耕之事的句芒,亦称“芒神”。
西周王朝迎接立春的仪式,也定在立春日。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来到句芒神居住的东方八里之郊迎春,行布德施惠之令。所以,帝王都东部与春祭地名相关的八里岗、八里湾等地名应运而生,印证着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祥符区八里湾东里、初刘一带,就是祭祀伏羲和春神句芒的地方。唐代这里建有“清(青)阳寺”,至今遗址和石碑尚存。
宋代开封保持着迎春贺节的文化习俗。据宋代学者吴自牧《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百姓们则争先出城,纷纷到城东宋门外的快活林、勃脐坡、独乐冈、蜘蛛楼、麦家园、虹桥、王家园;曹门和宋门之间有东御苑、乾明崇夏尼姑寺院;城东北的砚(宴)台、仓王庙、十八寿圣尼寺、孟四翁酒店等地探春。
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可见,当时迎春贺节热闹非常。
句芒的象形是鸟,也称“俊鸟”、“鸷鸟”、“浚仪”等,为人面鸟身,乘着两条神龙。唐代诗人阎朝隐有诗记载:“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其实,就是指协助首德于木、百王之先的伏羲,管理天下东方的春官和青阳(龙)氏。后来,句芒的形象变成了春天一位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五
无论把“春神”当作伏羲或是句芒,或是将伏羲、句芒合二为一,都表明伏羲、句芒居住在太极阴阳两仪的“阳”地、五行的“东方”,是华夏民族祭祀的东方神灵。据民间流传,天帝伏羲居住在太极阳地、四象青龙、五行东方之位,也是昆仑山大阜“地之中”的东部,图腾为“陈”。“陈”的“阝”字在左,代表昆仑山大阜山陵,在“陈”的西部;“陈”的“东”字在右,代表昆仑山大阜山陵的东部,为春秋郑人“留”邑(今祥符区杜良乡东辛庄)、汉代陈留郡(今祥符区杜良乡国都里村北部)之地,代表着伏羲居住在昆仑山、太极五行东部的“青阳(龙)”之位。
而伏羲的臣子句芒,因辅佐伏羲司春,管理东方之地,也成了他的属神和春天的神明,并世代传承。
伏羲居住和建都的昆仑山东部“青阳(龙)”、“陈”地,本在太极九宫图“天留”、“仓(春)门”之位,古称“陈仓”、“陈留”。古“陈留”为夏代不窟,商代姬公式、姬昌和汉代刘邦的祖地,也把太极九宫图“陈”、“陈仓”文化带到了陕西宝鸡“陈仓”之地。“陈留”为太极“开阳封阴”的“阴阳”之地,故也称“开(启)封”;太极“阴阳”本为“两仪”,故开封又称“仪”邑。因此,若以开封为太极阴阳两仪的“中央”方位,则开封东部的“阳”地、“陈留”、“小黄铺”一带,本在“东”、“木”、“青龙(阳)”之地,与黄柏氏伏羲“陈都”、陈留“河图庄”方位相对应。
北宋史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认为,开封“大梁城东三十里,汴水北五里,有黄柏山”。“黄柏山”之“黄柏”,是柏树的一种,也是东方神社种植的神树。据唐代官修类书《初学记·卷十三》引《尚书·无逸》记载:“大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为槐。”“东社”,即祭祀伏羲的“青阳大社”,种植的神木为“黄柏”,也是伏羲“黄柏氏”的象征。“大梁城东”的小黄铺(古小黄县)“黄柏山”,就是伏羲“陈都”之地。
所以,宋代学者罗泌明知太昊伏羲陵在陈国淮阳,却仍然在《路史·后纪一》中记载:“天皇伏羲都陈留。”这进一步说明,战国魏国国都“大梁”、汉代陈留郡“小黄县”,本是上古时期伏羲“黄柏山”、“陈都”之地。而淮阳陈国、伏羲陵,本是西周所封舜帝后裔陈胡公祭祀先祖之地,虽有蔡(淮、沙)水、白龟、蓍草等文化遗传,却无法用伏羲太极、河洛、星象和方位文化进行解释。
伏羲在陈留听八方风音,用当地盛产的梧(泡)桐木和空桑蚕丝制作琴瑟,在陈留汴水(今为惠济河)北岸的河图庄画出“八卦”河图,又模仿蜘蛛织网,制作了捕鱼、捕鸟的“罗网”,是华夏先民从太极混沌时期步入原始文明的领路人。
伏羲由于居住在太极阴阳两仪东方的开封“陈都”,又因功德显赫,而被后人当作天帝来看待。在太极阴阳、五行学说中,因伏羲居住的东方主青色,有木德,行春令,又称为“青帝”、“青阳帝”、“青龙帝”。而“青帝”又被当成主管春天的神灵来祭祀。所以,祥符区八里湾乡东里、初刘的“清(青)阳寺”,兰考县红庙镇青龙岗村青阳氏下葬的“青陵”,都是祭祀青阳帝伏羲、句芒或青阳氏后裔的圣地。祥符区八里湾乡清(青)阳寺,距离罗王乡直线仅约4.5公里;兰考红庙镇青龙岗村青陵,距离罗王乡直线仅约25公里,所反映的都是开封古陈留和太极东方、青阳、青龙文化。
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春天,伴随着苍龙、雷声、春雨、青木、少阳,滋润着中华民族和农耕文化,从这里开始一步步地向我们走来。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