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东京元宵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2 9:52: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亡国悲苦
靖康之难后,词坛出现了大量抒发亡国之痛、表达黍离之悲的作品。在避难江南的一个元宵节,面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悲哀现实,李清照填下一阕《永遇乐》。词作以东京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和自己欢乐生活的回忆与眼前节日里的悲凉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故国沦亡的不尽哀伤和飘零他乡的无比心酸。结句中,“风鬟霜鬓”的词人害怕夜晚出门,其悲凉之情甚于放声痛哭。词曰:“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与李清照同时代的向子公式,因力主抗金而被贬还乡,南渡后多有伤时忧国之作。晚年的他怀念帝都繁盛,填有一阕《鹧鸪天·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五侯池馆醉春风。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词作先回忆东京城元宵佳节火树银花、帝王亲临、万民嬉游之盛况,下片抚今追昔:昔日繁华已逝,上元狂欢已成过往,眼前的自己衰老悲苦,愁对寒灯,这是何等沉痛的隔世之感!他的《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在追忆东京城上元夜“龙如骏马,车如流水,软红成雾”的繁华后,同样表达了“醉失桃源,梦回蓬岛,满身风露。到而今江上,愁山万叠,鬓丝千缕”的悲慨与痛楚。
到了南宋,仍有词人通过元宵节来怀念故国繁华、抒发不堪回首之感。徽宗年间进士、南宋初中兴名臣赵鼎,填有一阕《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词作写于建康(今南京)的一个元宵节,但身处“天涯海角悲凉地”的他,想到的却是北宋帝都元宵节的盛况。结句从往昔回到现实,在强烈对比中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著名爱国词人刘辰翁,在大宋亡国20年后,以一阕《宝鼎现·春月》长调,通过北宋、南宋及眼下三个时代元宵节场景的对比,表达了一个大宋遗民的亡国哀思和怅恨之情。词作上片写东京城元宵节盛况,展现一派节日祥和的气氛,然而,一句“父老犹记宣和事”转入南宋:尽管沙河多丽、明光邸第,尽管西湖月色醉人、美女才子相恋相依,但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天上人间,恍如梦里。作品词意凄婉,亡国之痛跃然纸上。词曰:“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公式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1][2]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