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伊水秋声
相传大禹治水,凿开崖口、陆浑、龙门三阙,伊河畅通,再无水患,两岸良田千顷,人们种桑养蚕,安居乐业。伊河南岸有个采桑女,名唤有莘氏女。此女长得花容月貌,身材苗条,而且心灵手巧,善良娴淑。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个梦,一位老翁对她说:“桑园空桑树内有个孩子,由你抱养,抱住孩子只准往前走,不许朝后看,走够一百步便是你母子的安身处。”采桑女醒后觉得奇怪。第二天,阴云密布,雷鸣电闪,山风呼啸。她独自一人来到桑园,果然听到婴儿啼哭声,她顺着哭声去找,一颗老桑树洞内放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二话没说,抱上就走,那婴孩见有人抱,停了哭声,乖乖地在她怀里睡着了。采桑女低头看那孩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园,心想:这是谁家的婴儿?我今抱去,后面有人追赶怎么办?回头一望,可不好了,顿时大雨倾盆,伊河猛涨,洪水涌来,把她母子吞入水中,紧急之中,采桑女急忙抓住一个木盆,顺水而下,怀中婴儿又哇哇大哭起来,谁知这孩子异于常儿哭声,“呜哩哇啦”象弹琴一般,叮叮咚咚犹如千军万马向前奔腾,两岸皆闻。过了龙门,到达洛阳伊河与洛河交汇处,才把他母子滩了出来。采桑女顾不得许多,抱了孩子翻山越岭,回到嵩县。可是村庄已被洪水冲毁,方园几十里绝无人烟,采桑女无法,只好将孩子抱进洛沟住进一座山洞,千方百计总算把孩子养抚成人。
也是采桑女有福,孩子长大以后,取名叫伊尹,聪颖过人,做了殷商宰相,采桑女也被召入宫中。因为伊尹生于空桑洞中,又有莘氏抱养,所以商朝的时候,嵩县这块地方就叫“有莘之野”,又名“空桑”。伊尹在伊河中从嵩县哭到洛阳,以后每年秋天,人们还能听到伊河内叮咚之音,这就是“伊河秋声”。自从建了陆浑水库,伊河秋声再也没人听到了。
八、三涂雾雨
大禹治水,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而大禹娶妻涂山之女却知者甚少。《尚书·皋陶漠》和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都有记载:相传,大禹的父亲名叫鯀,受舜王之命去治水。鯀带领大伙见水口就堵,结果中原地区一片汪洋,老百姓淹死无数。舜王见状,大怒,立刻把鯀绑缚斩首。
大禹长大成人后,继承了父亲末完成的治水事业,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在治水上采用“疏”的办法。大禹来到龙门向南望,全是一片汪洋,就命人把龙门口凿开。“打开龙门口,放出五洋江”,陆浑以下成了一片肥沃的平地。大家都说这办法好,接着又凿开陆浑口,嵩县一带又成了“粮仓”。禹越干越有劲,带领人马来到崖口,自己住在三涂山一带的山上,每天带人凿石开山。禹太累了,每天回家还得自己做饭。有一天,他回家一看,饭已经做熟了,他端起来就吃,后来一连几天,每次回家都有热气腾腾的熟饭,禹觉得很奇怪。
这一天,他提前回家一看,见一个姑娘,如花似玉,手脚麻利,正在烧火做饭。那姑娘见禹回来躲藏不及,二人碰了个照面,于是就攀谈起来。原来,姑娘就住在三涂村,人称三涂姑娘,父亲也跟着禹在此凿石开山,她一个人在家,见禹每天回来自己做饭,十分辛苦,出于对英雄的崇拜,就主动来替禹做饭。禹见她心灵手巧,又十分贤惠,就有心要娶她为妻。此事报与舜王,舜王应允,30岁的大禹便和三涂姑娘喜结良缘。成亲后,禹仍然带领众人治水,一晃一年过去了,三涂姑娘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启。孩子满月那天,禹召集治水大军在崖口山下召开经验交流大会,全国各路诸侯都应召而来,总结了治水经验,然后就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向黄河进发。禹又在全国其它地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联盟部落的领袖,铸造九鼎,以安天下。
三涂即嵩县的三涂山,大禹治水在嵩县喜结良缘,娶涂山女为妻,便成了一段美谈。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