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生活在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象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邵雍等名流,均与二程兄弟有着颇为深厚的渊缘。宋代开国,承五代纷争之局;又立国于中国至衰之时,在外族压力下勉求生存。加之宋朝统治者能以包容宽大为原则,重视谏权和民生,使宋代的知识分子,未登仕籍,已忧天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救亡意识。于是在思想界围绕儒学复兴,在政治界围绕王安石变法,均出现了相当活跃的交锋。
程颢,15岁时和弟弟程颐一起拜周敦颐为师。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26岁中进士后,先做了几任地方小官,在任期间,“视民如伤”,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在离任时曾出现过万民拦道哭泣,不愿让其离开的情景。宋神宗即位之初,经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程颢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程颢回到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年少时踌躇满志,用世心切。18岁时上书皇帝,自陈学说,议天下事。书中一开始就说:“臣所学者,天下大中之道也。圣人性之为圣人,贤者由之为贤者,尧舜用之为尧舜,仲尼述之为仲尼。”语言夸饰,充满纵横雄辩之气。可惜,这篇上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回音。24岁时,程颐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声名大噪的程颐,27岁考进士却落了第,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公元1082年,已50岁的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在此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
【主持人】:我现在所站的位置是鸣皋镇“伊皋书院”遗址,这里距两程故里仅有二十余里。鸣皋镇原属嵩县,解放后划给了伊川县。相传,院中这棵粗大的古柏,就是程颐亲手栽植的,距今已经有900多年了。
“程门立雪”是和程颐讲学授徒有关的有名的典故。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的一生,除了过有短暂的官宦生活之外,都长期在洛阳、嵩县等地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的学生遍天下,其中成名的有九十三人。在这期间,程颢、程颐完成了洛学的创立。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洛学一出,南北士子,争相跟从二程兄弟学习。
如今,伊皋书院只剩一片废墟,然而透过残碑断壁,还是能够让我们想象出当年书院士子竞学的盛况。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