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清远市所属的连州市,是广东省西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在连州市北部,有一个瑶安瑶族乡,该乡有个大名鼎鼎的古村,即洛阳村。洛阳村中,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自然村,即洛阳街村;瑶安乡杨屋观村,有一座洛阳桥;瑶安乡政府所在地,还有一个洛阳圩 (wéi)。在这里,洛阳村、洛阳街、洛阳桥、洛阳圩,共同印证了河洛文化在连州的传播痕迹。
刘禹锡造福连州
提起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人们自然会想起他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语涉讥讽”,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4年半。但连州人“因祸得福”,在这位“怀宰相之才”的诗人的倡导下,地处偏远的连州竟然“科第甲通省”。
连州洛阳村的由来与刘禹锡密切相连。
唐代时连州有两个著名集市:一是牛圩,一是洛阳圩。牛圩即以前连州县城外的一个圩市,由于连州圩的耕牛买卖基本集中在这里,故名牛圩。唐代之前,这里是一片沼泽湿地,雨季经常被洪水淹没。唐代诗人元结到连州后,在此疏凿整修,建桥筑亭,遂成为集市贸易区。约五十年后,洛阳籍诗人刘禹锡贬任连州刺史,在牛圩之南的簸箕山脉腹地,又整修了一片平地,天长日久形成圩市,当地瑶族人以刘禹锡籍贯取名,称洛阳圩。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对此也予以肯定,评价曰:“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
清光绪年间,由洛阳堡大营里(今大营村)乡绅陈耀广,受刘禹锡开发连州之感召,出资修建便民石桥一座,取名洛阳桥,位于今瑶安乡杨屋观处。1970年,广东省投资将其改建为S346线上的一座钢筋水泥结构平板梁桥,至今对连州山区交通运输仍起着重要作用。
连州沿用洛阳名
其实,随着刘禹锡的脚步走近连州,您会发现,这位洛阳诗人身后的连州,与河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秦始皇命任嚣、赵佗入岭南,其中一路军马“过骑岭,下连江”,后来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再后来宋朝抗金大元帅岳飞、抗金宰相张浚“驻足连江”,说的都是这个地方。韩愈因为灾民请减租赋,被贬为连州治下阳山县令,为新落成的燕喜亭命名作记;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感叹而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说的也是这里。
兵家与骚人接踵而至,给连州带来了客家的河洛文化,带来了中原的文治武功。资料记载,从唐至清,连州建书院10间,北宋广东127名进士,连州占了43名,一时称誉“科第甲通省”。
这就是河洛文化的影响所致,也是厚重洛阳的魅力所在。
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晚年曾在连州夏湟村一山中隐居,山的对面就是洛阳圩。黄庭坚在此写下了《洛阳雨霁诗》,诗曰:“洛阳雨霁风落息,残星散落天一碧。红轮忽上海东头,仰天笑堕驴肌脊。飘然拂袖入深山,云霞满座青螺鬟。下垂铁锁几千尺,昂首震掉愁跻攀。世人但见先生睡,那识睡中有真味。飞升黄白岂足污,太极先天乃其至。呜呼!先生似隐非隐,似仙非仙,胸蟠造化,学究渊源。先生去此五百年,典型凛凛青山巅。”
有学者据此诗分析认为,洛阳圩是在一千多年前由河南洛阳迁徙出来的一支河洛先民,因此把村名、水名都沿用了祖居地河南洛阳之名。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