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双 大孝黄香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0 17:01: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您知道我们的家乡是中华史籍上著名的“忠孝之乡”吗?“忠臣张良、孝子黄香”的石碑作为一个城市显赫的荣耀,矗立在几代文庙之侧;你知道我们禹州丧礼上逝者家属们行二十四叩大礼源自何处吗?这套仪轨甚繁的礼仪蕴涵着一个孝子对于逝去至亲的怎样的哀思;你知道在东汉章帝为皇子的弱冠大礼上,作为特邀嘉宾并被皇帝盛赞孝行“天下无双”的是谁吗?你知道为啥老一辈的亲人提起成语“温席扇枕”,总要扯着你耳朵教育一番吗?
那就让我们掀开耀目的荣誉光环,将千古孝子黄香请下神坛,走进这一个心怀感恩、体贴入微的赤子的世界。
在河南禹州市城东约13公里处,有一座山岗叫孝山,源于孝山的一条小河叫孝水河。孝山上有座荆棘丛生的古墓冢,冢前有通1958年原禹县人民委员会树立的“县级文明保护单位汉丞相黄香之墓”碑(原碑已损,碎片犹存)。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人。9岁丧母,事父至孝,对父亲“夏则扇枕,冬则温衾”。关于这个故事,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写道:“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12岁时,被当时江夏太守刘护题写“门下孝子”赠之。黄香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汉章帝称他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任尚书令、左丞、魏郡太守。
那么,孝子黄香何以葬禹呢?据民间传说及文字记载有以下原因:
一、选葬于人杰地灵之处
禹州上古时属黄帝故墟,尧舜时为大禹国称夏,夏朝为国之都,春秋称栎(亦称厉)为郑国别都,战国时称阳翟为韩国之都,秦汉为最强盛的八郡之一颍川郡郡治,被称为“福冠海内”的“天下明都”。而且黄帝重臣风后、力牧、大鸿等和名士巢父、许由,夏之钧台、韩之故宫等遗迹至今犹存。战国思想家韩非子、五世相韩的张开地、张平、秦相吕不韦、汉留候张良、御史大夫褚少孙、画圣吴道子、行书鼻祖刘德升等皆生于此。颍水穿境而过,岗栾秀丽,堪称“人杰地灵,风水宝地”。
二、祖上黄霸成名之地
黄香为黄氏始祖楚相春申君黄歇之十五世孙、黄霸之第七代孙。黄霸字次公,西汉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汉宣帝时,他任颍川太守前后八年,将颍川治理得人口增加“天下第一”,“孝子悌弟、贞妇顺孙日益众多,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困”,连凤凰都集此最多;狱无重囚,受到了皇帝重奖。黄霸还在禹州城东11公里处建了一座欢善台(亦称劝善台、扬善台),后人改为遗爱祠,又称黄霸祠。劝善台渐成村落,称黄台。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曾在此设黄台县。以后隋废唐又设,前后共设县72年。黄香墓在黄台村南仅2华里。
三、黄香家曾居禹州
黄氏在记述黄歇之后最旺盛的两个巅峰时期的楹联是“颍川世泽,江夏家声”。颍川世泽指黄霸的崛起,江夏家声指黄香的显名。而黄香为黄霸的八世孙,说明颍川黄氏与黄香前后的江夏黄氏皆出自黄霸。黄霸有九子均家训成才,自成分支,有一支活跃于黄霸成名之地的颍川郡。黄香祖上先在颍川后徙江夏,世代在京都洛阳做高官。其高祖黄嘉为大司空,曾祖元祖为谏议大夫,祖父伯良为司徒,父亲黄况为叶县(今河南叶县)县令。颍川郡归豫州(洛阳)管辖,属京畿之地。叶县时称昆明,归颍川郡辖。从汉到魏晋是最重先人郡望的世代。历代在京畿的祖居地设置府第家宅留守族人实在必然。
《后汉书·黄琼传》载,永建中(约129)公卿用公车请他入仕,“琼至纶氏称疾不进”。何以到此称病不走呢?或许他先人在这里的老家,或者是他自己在这里确有个家。《竹书纪年》载,纶氏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即今禹州顺店镇康城村),另据《辞源》载,纶氏“故城在河南省许昌县西南”,即今禹许接壤的褚河乡一带。再者,黄琼于永兴二年(154)被封为邟乡侯。许慎《说文》认为邟在颍川。而禹密黄氏族谱所抄录的黄香墓碑碑文中,多次提到“古邟乡即今之禹”、“汉之邟乡即今禹州也”。古之封侯某地者,一般以其故里或与他有特殊结缘关系的地方。所以,《禹州志》说:“琼为香子,或就养其子所封故,附近葬于此乎”。
清同治十年(1871)所立黄香墓碑曰:“嗣文强公后人以官为家,流寓新安零陵、歙州、婺州、泗州、盱眙等处,民族繁衍迁徙靡定,始祖之墓寝失其传。”到了宋代,黄香的25世孙黄元之任钧州节判又住到禹州。历经五世到黄仲英时分迁至密县。所以,今禹州与密县的黄氏都是黄香的后裔,也说明黄香祖上及其后代与禹州都有着非常特殊的结缘关系,无怪乎后人也将禹州称作黄香的故里。
四、遗迹真实
黄香墓于20世纪90年代初曾被盗挖一洞,不知何故停止。接到报案,市文物专家现场察看。见盗洞沿墓冢边缘直下约1.5米深,呈圆柱形,尚未拐弯进墓室,可能被人发现而停止。虽没细追盗贼,却发现其墓状和材质是汉砖,认定其为汉墓无疑。同时在墓前还发现两块残碑,可惜未带回保护,今残片已失。
黄香墓西北一里许的沟崖上,有一古垌称“二黄垌”。内祀黄霸、黄香塑像。塑像被毁后,人们又在垌内写上二人牌位祭祀祈祷等。
自古以来,山以黄香墓称孝山,源于该山的小河称孝水河。
五、志书有记载,政府有碑刻
今存的所有禹州志、钧州志、禹县志,其陵墓志皆有“黄香墓在州东北三十五里”的记载;其山志皆有“孝山,因黄香墓在称孝山”;水志皆有“孝水河,因有黄香墓而名”的记载;州人还将黄香祀入崇仰禹州先贤的仰高祠内。
清嘉庆十七年(1812)孟夏,禹州在黄学广场南侧和迎恩街(后称北街)拱辰门(北城门)各立一碑曰:“忠良张良、孝子黄香故里。”此碑现存市博物馆内。
1958年,禹县人民委员会将黄香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牌以示保护。
传说,黄香墓园的规模巨大,祭祀活动也十分隆重,留下了无数碑刻。因禹地处中原要衢,属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兵匪屠城清野频仍,改朝换代更甚,人口数度近绝。如明末清初,全禹仅剩1413人。而近世大跃进,炼钢铁,“文革”十年,文物又大量被毁。黄香墓祭祀时断时续,清康熙乙酉年(1699),当地异姓人重新结社立碑祭祀。以后被黄香后裔将碑文抄录附在禹密黄氏宗谱上。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