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留侯张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0 16:53: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张良(前?—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史记·留侯世家》中谓“其先韩人”,禹旧志载为禹城西南张得人。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为汉初三杰之一,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存张良洞,是汉留侯张良早年读书求道的洞穴。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北颍河岸边。有关成洞有两说:一说金哀宗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禹民为纪念张良,在所谓原洞的基础上凿壁成洞;一说明代禹州知州徐明善自州西南把老子殿堂改建于颍河之滨,凿岸为洞,名曰"张良洞"。
张良洞洞处幽雅清静处,俯临潺潺颍水,远揽三峰晓晴。清康熙年间禹州知州刘国儒增拓张良的恩师黄石公洞和訾仙洞。三条洞并列开凿在面临颍河的石壁上,前留2.5米宽的拜谒通道,临颖筑有护壁。其中张良洞进深6米,宽3米,洞高3米,洞口由青砖浆砌,门额书“张良洞”三字;洞内设祭坛、神塑。由于张良洞曾为清初兵备沈荃修禊之地,后任知府逐渐辟建成大成殿三楹,环以斋舍,有亭有堂,有轩有圃,间植花木,成为人们拜谒、游览的胜地。
张良书院位于禹州市颍河北岸,滨水悬崖上原有三条土洞,传张良少时曾在此读书求学,后世有人在此修炼、占卜、设塾讲学,三条洞遂命名为张良洞、訾仙洞、黄石公洞。明清时期合并为“丹山书院”,有学田二千余亩。之后,曾改称“颍滨书院”、“颍滨经舍”,现定名为“张良书院”。
禹州市张良书院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在全国确定建立的圣贤书院文化工程之一,该项目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北京华夏博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禹州市张良洞度假村有限公司合资兴建,项目选址:河南省禹州市颍河张良洞景区。禹州市张良书院项目计划总投资3.8亿元,总占地面积100亩。项目一期投资2亿元,占地60亩,主要建设内容:①张良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4000㎡;②张良文化交流中心。包括:会议中心、张良文化研究院、图书馆、书院园林和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2013年计划投资1.5亿元,主要建成张良纪念馆及张良文化交流中心主体工程,并进行内部装修,2014年计划投资5000万元,项目一期基本完成,并对外开放。项目目前,二期投资1.8亿元,占地40亩,主要建设内容:依据历史资料创建具有现代实用价值的张良书院,主体建筑面积11000㎡。该项目将通过张良书院、张良文化研究院、张良文化论坛和张良文化体验基地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确立、强化河南禹州张良文化的国内外地位,强力打造禹州张良旅游文化品牌,对推动禹州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