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英雄大禹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0 16:50: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大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最后一位部落联盟首领,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主要活动区域在河南,先后定都于河南登封、禹州和偃师,以“大禹治水”而流芳百世。姒姓,又称大禹、夏禹、神禹,是夏部落酋长。其父名鲧,在尧舜时期,受命治水,封于崇,曰“崇伯”(即今嵩山)。因治水无状,被舜殛杀于羽山,舜又推举禹“代父治水”。禹总结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截为疏导,并且亲临治水第一线,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了洪水。舜封禹为“夏伯”,舜年迈后,又让禹代为摄政,“统领九州”、“以巡十二部。”禹代舜摄政十七年,舜崩,四方诸侯拥戴禹即天子位,禹即以自己的封国之号“夏”命名为朝代之名,称夏朝,都阳翟(即今禹州市)。在位九年,崩,传位于其子启。
禹州目前大禹遗迹有:
古钧台——位于禹州市区西北隅,是禹州标志性古建筑物、禹州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古钧台又名“夏台”,是夏启举行开国典礼大宴诸侯的地方。此后,夏代诸帝践位、中央施政、与诸侯商议国事都在此,成为夏“皇宫帝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因“夏桀囚商汤于钧台”,所以古钧台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座监狱”。
相传在上古时期帝尧虞舜做部落首领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大地一片汪洋,人民生活十分艰难,帝尧便派崇伯鲧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围、垫的方法治水九年无功而返,被杀于羽山,虞舜又派崇伯鲧的儿子禹继父治水,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改用开挖疏导的方法,居外1 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服,后被舜封于夏,史称“夏禹国”,大禹被称为“夏伯”,与此同时,禹的个人声望与实力与日俱增,舜死后,天下诸侯拥戴禹成为夏部落联盟的首领,据史料记载: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将居民按照地域进行统治,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又制定了刑罚例律,设置了监狱、军队,初步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业,沿袭帝位,东方夷族的首领伯益和启的同姓氏族有扈氏,以维护旧传统为借口,起兵反叛。夏启用武力征服了他们,杀掉伯益,并把有扈氏罚作牧奴,第一次实现了从禅让制到家天下的转变,史书记载夏启于夏启元年即位于夏邑,并“大飨诸侯于钧台”在古钧台举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国大典”和“国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正式建立,夏邑就是今天的禹州市,钧台也称为夏台,钧台原址在禹州市区南三峰山的东峰,毗邻颍水之畔。
后历经战乱,古钧台已荡然无存,清康熙三十八年,知府大人于国壁在禹州城的西北角重建古钧台,清光绪年间又重修一次,古钧台的形状略呈长方形,高4.4米,宽7.4米,坐北朝南,砖石结构,正中有一个拱券门洞,南北可以通过,拱券上额还题有“古钧台”三个字,洞门两侧嵌有砖刻楹联一副:上写“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在古钧台上还建有亭殿一座,民国年间遭毁,1991年禹州市人民政府拨款10万余元在原址上按照原貌恢复重建古钧台,重建后的古钧台更加巍峨壮观,古朴典雅,现位于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院内,成为了后人们怀古论今之地。
禹王锁蛟井——位于禹州市城内神禹庙前方的古钧台街,“禹王锁蛟”是人们纪念讴歌大禹治水英雄业绩的神话历史传说。
据历史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皆因水中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这种蛟龙能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建的提防,淹没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一口八角井中。人们就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禹王锁蛟井为歇山亭榭式建筑,亭子挑角起脊,上覆青灰色古瓦,殿内粉壁彩屏,外壁檐下绘有24幅有关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殿内有一座高达2.84米的大禹像,坐落于锁蛟井边,井口以巨石掩盖。
大禹是怎样把蛟龙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的呢?相传大禹治水时,禹州城北住着一对无儿无女的老夫妇,他们收留了一个被水冲来的小孩做义子。这孩子聪明可爱,可他对啥也不感兴趣,不管春夏秋冬,就爱整日泡在河里戏嬉玩耍。老两口生怕孩子有啥闪失,百般劝阻仍无济于事,也只好由着他的性子来。一日大禹察看颍河水情,路过北关石桥时,发现一个顽童正在水中玩耍。定眼一看,立即认出此儿是蛟龙所变。为了不惊动蛟龙,大禹就悄悄离去,暗观蛟龙行踪。当他得知蛟龙化做人形,被一老夫妇收养后,来到老夫妇家中同两位老人攀谈。时到中午,老人留他吃饭,他也没有推辞,老汉让老伴做了面条来招待客人。正吃饭时,那孩子从河里回来,他看见大禹扭头就跑,大禹从碗中挑起面条一根,说声“变”,面条就变成一条又粗又长的铁索,套在小孩的脖子上。只听得大禹大叫一声:“畜牲,还不快现出原形!”这小孩霎时就变成一条几丈长、水桶般粗细的蛟龙来。两位老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大禹向两位老人说明了真相。而后,就将蛟龙用铁索拴住,禁锢在一口八角井中,即现在的禹王锁蛟井。
禹王庙——禹州禹王庙最初创建于夏代。《有夏志传》几有这样的记述:少康“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命宁、艾、靡、抒修葺五庙,扫视诸陵,增立先王之庙。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告天下诸侯。”“乃以明年壬午为元年元月,即夏王位,禘五庙,望诸陵,郊天祈地,祭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遂为中兴首君。”
因此说,禹州禹王庙在全国来说,历史最悠久,历代都有修葺,规模越修越大,到明代为鼎盛时期。禹州现存禹王庙有两座,一座在城内,一座在城西南禹王山,也叫禹山,俗名“拉王庙”。城内之禹王庙在古钧台街,今古钧台即其山门,是明代遗存。当时中轴线上有山门、祭殿、正殿、禹池。正殿台基甚高,铺石阶 九级。殿高24米,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殿内供大禹立像,像前楹柱上书写一副对联:“ 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正殿两厢有廊庑,廊庑南端有圆门,穿过圆门可进入东西跨院。东院有三贤祠,西院有水德祠。正殿之后有“禹池”,又名“龙池”。池边古柏森森,古槐蟠郁,藤萝盘曲,松竹交翠。其间 有奇石,上书“禹池”二字,是游览留影的好去处。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刘巍)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