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 【娜说河洛】“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这蜀黍不是那蜀黍
【娜说河洛】“河洛饮食文化溯源”之这蜀黍不是那蜀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 17:18:04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都怪这东西名儿太多

  今日寒露,吃点儿啥呢?

  洛阳乡下地里的玉米已经收完了,来碗排骨玉米汤应该不错,汤汤水水,润肺养胃。听说多吃玉米对眼睛也有好处。

  洛阳人管玉米叫“蜀黍”,玉米棒叫蜀黍棒,玉米面叫蜀黍面。

  这个叫法其实不太科学——蜀黍本是高粱的别称,玉蜀黍才是玉米的原名。

  怪只怪玉米这东西名儿太多:北京人管它叫棒子,东北人管它叫苞米,四川人管它叫苞谷,还有些地方的人管它叫大芦粟、幼米仁……

  这就像你本名李四,熟人非叫你小四、孬蛋儿一样。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各人有各人的叫法。

  相比之下,洛阳人的叫法最简单。直接把“玉蜀黍”简称为“蜀黍”,虽说不太严谨,但作为一种语言习惯,倒也可以理解。网友们甚至把“怪叔叔”喊成“怪蜀黍”,娱乐一下,别太较真,认真你就输了。

  东西贱不是坏事儿

  玉米是好东西,但不是稀罕东西。

  清代《客窗闲话续集·秦良玉遗事》里有一句关于玉米的评价:“此贱而易成之物。”说它贱,是因为这东西好种易活、粗放茁壮。当然了,物以稀为贵,这种撒几粒长出来一片的粗粮确实不值钱。

  玉米并非我国原产。五百多年前,欧洲探险家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了这种果实呈金黄色的农作物,甚感好奇,把它引种到了欧洲。

  中国人是从明代开始种玉米的。据《平凉县志》《本草纲目》等书记载,一开始,种玉米的人不多,玉米产量少、金贵,大伙儿觉得它稀罕,称其为“玉麦”“西天麦”。后来“玉麦”铺天盖地,长满中华大地,到了清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口粮。

  你渴望吃点儿啥呢

  至于玉麦为什么被改称为玉米,有一个传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慌忙逃难,途中饥饿难耐,有人献上黄面窝窝头。人饿极了,吃啥都香。慈禧太后捧着窝窝头,倍觉可爱可亲:“此物既然能为皇家解饥,就叫它御米吧。”御米谐音玉米。这传说信不信由你。

  现代人很少吃窝窝头,但在早些时候,窝窝头一度是人们的主粮。

  据老辈人讲,几十年前,搅一锅浓稠的黄面汤,煮上几块香甜的红薯,便是洛阳人的美味。那时候,粮食匮乏,窝窝头就咸菜,能吃饱就谢天谢地了,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若有幸吃到一口肉,人能高兴一整天。

  匮乏逼人节制,节制发酵渴望。现代人天天白面大肉,渴望尚未酝酿成熟就已被满足,反而不容易感到惊喜。

(作者:张丽娜 责任编辑:曾玉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