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 “宋词小令第一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1 9:13: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
好友黄庭坚曾总结晏几道,说他有“四痴”:做官连连受阻,却不愿意低声下气依傍权贵;文章自成体式,却从不用做晋升之阶;挥霍千百万,家人饥寒交迫,却面露傲慢之色;别人多次辜负自己却依旧始终相信别人。“四痴”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晏几道孤傲耿介、不合世俗的性格。
晏几道的人脉资源相当丰厚,北宋名臣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皆出自他父亲的门下。就是晏家自身,也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两个姐夫,富弼官至宰相,杨察位居礼部尚书;几个哥哥也在朝为官。如果他肯开口相求,请他们推荐一下,当官应该是轻而易举的。然而,他却不仅不依傍权贵,甚至对他们冷脸相向。
大观元年,权倾天下的奸相蔡京在重九、冬至日,几次派人请晏几道写词。晏几道无奈之下,写了两首《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晓日迎长岁岁同,太平箫鼓间歌钟”,竟然没有一句言及蔡京。一个绝佳的拍高官马屁以求升官的机会就这样流逝了。不识时务的晏几道终其一生,也仅做到通判这类小官。
在文学创作上,晏几道同样执拗。宋词发展到那时,已是苏轼主导的慢词的黄金时代,然而晏几道却秉承着五代十国《花间集》的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对此,文坛领袖苏轼颇为不解,一次,他想通过自己的学生黄庭坚引见,登门拜访。不料晏几道却断然拒绝说:“如今在朝廷当大官的,有一半都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空见他们,更何况你?”面对如此倔强的落魄公子,苏轼也只能一笑了之。
晏几道的生活一度十分窘迫,甚至连家人的温饱都成了问题,可他却安之若素,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他的书。据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晏几道的书很多,每次搬家都十分麻烦,他的妻子讥讽他就像乞丐不肯丢弃乞讨的饭碗。晏几道写下了一首《戏作示内》,幽默地告诫她这些书就是自家的饭碗,搬动它们怎么会觉得劳累呢?希望她也爱护它们,就像她珍惜自己的头发一样。
宋朝学者王灼评价晏几道“如金陵王、谢子弟,秀气胜韵,得之天然,将不可学”,说他有六朝王、谢家族子弟的气质,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确,优越的家庭出身,特别是过人的才气,让晏几道骨子里透着一种自负甚至是狂傲之气。这种狂傲,一方面源自性格,另一方面则与他看破官场的倾轧与黑暗有关。他说:“古来多被虚名误,宁负虚名身莫负。劝君频入醉乡来,此是无愁无恨处。”用现代诗人叶嘉莹的话说:“从他诗中所写,都可见到他对官场中得失争逐之营谋的恐惧和轻鄙。”
因为看破,便不以为意。正是有了这种不侍权贵的磊落与清狂,晏几道的痴才显得如此可爱。
四
元祐四年,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到颍昌当知府,接替了韩维的职位。他是晏几道的“粉丝”,上任后极力撺掇他将词作结集出版。晏几道以前写的词,多是一些即席之作,写完就交给歌女歌唱。所以他的词都是用来听的,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它的流传是通过音乐完成的。晏几道也想有所整理以免误传,于是,《小山词》诞生了。
晏几道为《小山词》写了一篇自序,解释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音同成)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他没有把创作拔高到教诲世人的高度,而是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自娱”。黄庭坚为《小山词》写了序言。他对晏几道的词作只专注于爱情离愁这样的小圈子感到疑惑,晏几道回答说:“我盘跚勃窣(音同苏),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意思是,我夹着尾巴做人,那些人还加罪于我呢,要是把胸中想说的话都讲出来,那等于是在对着他们的脸啐唾沫!他醉心于小令的创作,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逃避。
关于《小山词》的创作风格,南宋藏书家陈振孙以为:“叔原词在诸名胜中,独可追逼花间,高处或过之。”认为晏几道的水平几乎超过了当年温庭筠这批花间派词人。民国学者陈匪石则认为“由是以上稽李煜、冯延巳,而至于韦庄、温庭筠,薪尽火传,渊源易溯”,即晏几道的文学传承应该向前追溯,不但包括花间派,还可以追溯到以李煜为代表的南唐词。这种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小山词》形似花间,其实神通南唐,这也是晏几道在自序中所言“续南部诸贤余绪”的本意。这是因为,小山词与李煜的南唐词一样,都是从坎坷的人生中蜕化出来的,意有所喻,情有所感。小山词与花间词的区别,有人喻之为“花间词如披金戴玉之贵妇,小山词如天生丽质之少女”,后者有一种“华贵而不肤浅,沉郁而不枯寂”的内在气质。
《小山词》在出版后,得到历代词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初,李清照已将晏几道列为“宋初小令四大家”之首。宋以后各家词选本,《小山词》总是必不可少的。元代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中录有当时传唱最广的“宋金十大名曲”,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高居排行榜第三位,足见影响之久远。
大观四年,年过古稀的晏几道安然辞世。他走了,而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小山词》却流传千年,历久而弥新。
黄庭坚曾在《寄怀叔原》中说:“云间晏公子,风月光如何?犹作狂时语,邻家乞侍儿。”晏几道虽被誉为“云间”之人,他却从未失去本真。
[1][2]
(作者:王爱军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