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舞纸韵话汴梁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2/1 9:19: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把剪刀,一方红纸;左手捏纸,右手握剪。纸在剪口处上下翻飞,转瞬间,一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的小猴子便在王春霞的指尖嬉戏玩耍起来。
今年60岁的王春霞是我市一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对传统的剪纸艺术痴迷至深。无论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还是戏曲人物、传说故事,每一个剪纸作品都透露出汴梁剪纸人特有的文化气质。
走进王春霞的家,犹如走进剪纸的世界。一幅幅精雕细刻、做工精美的剪纸作品,把小屋装扮得特别喜庆。
说起自己是如何与剪纸结缘的,王春霞说:“以前,我家里条件不好,过年的时候为了装点气氛,我的奶奶、妈妈就用一张张红纸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那时,我就萌生了学习剪纸的念头。”
刚开始学剪纸,王春霞全凭着一股子高兴劲儿,看见什么都剪。有时,剪出来的图形一边大、一边小,小猫的嘴巴竟然长到头顶上,令大家笑个不停。
后来,在家人的指导下,王春霞开始学习剪纸。那时候,物资匮乏,谁家也不舍得白白浪费纸张,王春霞便蹲在母亲旁边,仔细观察她是如何折叠、构图、裁剪的。没有多余的纸张,一张废旧报纸、一片树叶,都是她剪纸的材料,就连叠衣服的时候,她也会不由自主地折叠,想着如何下剪子。
心灵手巧,是中国人对女子的赞誉。而巧手执刀,使完整的纸破碎出七巧玲珑,并将这一快乐传递给他人,让王春霞感触更深。
1982年,在当时的市印染厂上班的王春霞已经声名在外,车间的工友们相互约定,结婚时都要请王春霞剪纸给她们做礼物。王春霞剪出“双喜”、“鸳鸯”、“龙凤”等剪纸送给她们。
如今,以前的工友和她一样早已结婚生子,而且孩子都到了结婚的年龄。“我家孩子结婚还要贴你的剪纸。”王春霞说,工友们给她送喜糖的时候,总不忘叮嘱一句。剥一颗糖放在嘴里,满脸笑意的她拿起剪刀,剪出“双喜临门”、“早生贵子”字样送给老工友。
如今,王春霞的剪纸技艺越来越纯熟。她将剪纸技法与绘画技巧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粗细、刚柔、起伏等不同线条加以表现,使其剪纸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慕名前来索要剪纸的市民越来越多。
街坊邻居都知道王春霞有一个患病16年的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们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尽管如此,面对前来索要剪纸的市民,王春霞依旧分文不取、免费赠送,她也一直享受着剪纸带来的快乐。“送出去那么多剪纸我也穷不了,即使收钱我也富不到哪里去。”王春霞笑着说,送人剪纸是她多年的习惯,尽管别人说她傻,她也不在乎。
2004年,王春霞决定创作一幅大型剪纸《百鸡图》。为了了解鸡的特点,她天天跑菜市场,蹲在卖鸡的摊位前,一守就是半天,嘴里还咕咕地与鸡说着话。为了更好地描画鸡的姿态,她还到农村观察没有被圈养的鸡。那段时间,王春霞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创作上,有时连熟人都认不出她了,直被人笑憨。
多年来,王春霞正是凭着这股劲儿,在剪纸的艺术道路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硕果累累。上世纪80年代,王春霞创作的剪纸作品《汴京八景》、《菊韵》等在我市首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1994年,她创作的古币造型剪纸《汴京八景》赴纽约展出并被收藏。1995年,古币造型剪纸被中国国际文字艺术博览会认定为美术类二级作品,她同时被有关机构评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此外,她创作的《百鸡图》、《百菊图》等先后被省、市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她被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中国书画院授予她“中华金奖艺术家”称号。
2013年,为了庆祝菊花文化节荣升为国家级节会和鼓楼复建工程的顺利竣工,王春霞历时20余天,精心剪出别具开封特色的《菊花鼓楼图》,包括《梦回百年》、《声震天中》、《楼台犹在》、《盛世新生》等。她巧妙地将菊花花瓣的曼妙之姿及鼓楼的宏伟之势相结合,每幅剪纸作品都以屏风造型呈现,一股浓浓的汴梁古风扑面而来。
尽管生活给了王春霞太多磨难,但拥有心爱的剪纸事业,王春霞很满足。她说她现在有两个小小的心愿,一是希望儿子健康,二是希望能开一个小型博物馆,将自己的汴梁剪纸发扬光大。“传承剪纸艺术,不让这门艺术消失,是我的责任。”王春霞说,她希望把自己所有剪纸展示出来,吸引更多人学习剪纸,让这门艺术走得更远。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