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梁氏族谱中没有详述梁遐“分军洛阳”的具体地点和原因,而官修的地方志中又无“洛阳县”之记载,致使福建府的这个“洛阳县”至今扑朔迷离,是否真的存在,存在了多长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
这里的“洛阳县”,《梁氏族谱》记载的是“略(读luò)阳”,学者普遍认为“略阳”即“洛阳”。东晋时期,倒是有两个“略阳”,但均在西北地区,一个是陕西的略阳县,另一个是甘肃的略阳城。
梁遐“分军略阳”,但无论是陕西略阳,还是甘肃略阳,均距福建三山里上千公里,所以,应为“分军洛阳”,是梁遐在兴兵后,带兵到福建府洛阳县,兵败后,在福建府的洛阳县定居了下来。
由于《晋书》是唐初房玄龄等人合著的,作者有20多人。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看,存在不少问题,前后矛盾、叙事错漏之处,举不胜举。以至于对于梁遐担任 “后秦姚兴右仆射大将军”“起兵三山、分军洛阳、复归安定”等事件,没有任何记载,只能通过《梁氏族谱》加以研究、考证。除当地史学专家学者外,全国诸多 《梁氏族谱》研究者亦认为东晋时期福建府曾设洛阳县,并详尽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皇帝感叹而更名
如果说福建府的洛阳县存疑的话,那么泉州市惠安县的洛阳镇则是确实存在的千年古镇。
泉州洛阳江之北的惠安县洛阳镇,原名万安镇,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年—公元858年),宣宗巡游至此,览山川胜概,叹曰:“大类吾洛阳!”意思是说,“万安这地方,真像朕的东都洛阳啊!”唐宣宗一句话,万安镇从此更名为洛阳镇,而且一叫就是一千多年。
万安镇更名为洛阳镇后,其境内的万安渡更名为洛阳江。
后来,万安乃至整个惠安,都因“洛阳”而遐迩闻名,尤其是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在我国有“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之说。福建省于1961年4月公布洛阳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洛阳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此地多处“类洛阳”
惠安如何“类洛阳”,唐宣宗没有说,史书也没有太多记载,但笔者认为彼时惠安应有诸多与洛阳相似之处,从而引发唐宣宗之感慨。福建省“非遗”民间文学传承人、泉州市惠安县洛阳文史研究会会长陈德杉就介绍了许多惠安的“类洛阳”之处。
譬如越过洛阳江,城南二十里处的那座山,也叫万安山。
譬如洛阳街。早在西晋末年第一批中原士民迁入时,就在这里摆摊设点发展商业,形成小街市,名曰“洛阳街”。洛阳桥建成后,洛阳街便成为旅客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逐渐发展成为“三里街两里桥”的繁华集市。
譬如依山形水势而建的云盖寺,因该寺上空长聚祥云而得名,唐时该寺香火之盛,冠于闽南各寺。寺旁有一口通洛阳江的古井,泉香四溢,清热解暑,酷旱之年也不 干涸。寺后有一灵奇山洞,洞边有活灵活现的仙脚仙掌印迹。寺前数百米左右对峙着石钟石鼓,听云盖寺钟响,自然要联想到东都洛阳的马寺钟声。
陈德杉是当地文史专家,被誉为“洛阳的活字典”。陈德杉介绍,当年唐宣宗发“大类吾洛阳”之叹的地方,应该是在洛阳江江边。当时洛阳江由上游九条溪汇集而 成,从泉州奔流入海,美景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时有洛阳江八景之说:即“清源倒影”“燕子穿梭”“洛江扬子”“潮声琴韵”“三城九塔”“海水分路”“中亭 映月”“仙人足迹”。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