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士人张扬个性,用现代的话说是喜欢作秀,以求扬名。和峤就是这样的人。一方面,他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直言敢谏,孝顺爹娘,在民间和官场口碑都极好;另一方面,他又过于做作,有“和峤生孝和王戎死孝”的典故为证,而且他死后留下大笔财产。他到底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这个问题真不好回答。
1 勤于政务 亲民爱民
和峤,字长舆,今河南西平人。祖父和父亲当过大官。他舅父夏侯玄珍重自爱,盛名于世。和峤特别崇拜这个舅舅。
和峤做颍川太守时,勤于政务,常率兵丁或秘书到乡下考察,自己骑一头毛驴,不穿华丽的官服,有时竟穿打补丁的衣服。每到一个村庄,他都深入百姓家,同百姓拉家常,问收成如何,能否吃饱饭,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助办理。如果百姓提出收成不好,口粮不足,他即可命人送粮救济。同时,他还发动群众兴修水利,疏通河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权贵和富豪炫耀斗宝的时代,他只吃糙米饭,极少吃肉,从不摆阔,对石崇之流十分鄙视。他还经常加班,为了工作,有时彻夜不眠。他在官府门前悬一大鼓,百姓要告状,只要把鼓敲响,他立刻接待。
有次,一村庄进一盗贼,连抢三户,并刺伤一农妇。全村人一起到了他官府前,擂响大鼓。此时已过深夜丑时,正是睡熟的时候,兵丁们劝百姓明日再来,百姓不愿意,同兵丁争吵起来。和峤醒来,披衣接见百姓,问明情况后,立即下令彻查,不几天案子就破了。
如此一来,和峤的名声震动朝廷,皇帝司马炎为之赞叹。太傅从事中郎赞他“有栋梁之用”。其实,这样的官员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赞美的。
2 真假君子 难以辨别
西晋皇帝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孝”放在考核官员的首位。和峤就是孝子,他对父母特别孝顺,比如吃饭,父母不先吃,他绝不先动筷子。父母说一,他绝不说二。
他母亲和“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的母亲同日死了。王戎也是极孝之人,但他并没放声大哭,只是呆坐在母亲棺木旁,不吃饭、不饮水,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和峤则不然,他号啕大哭,嗓子都嘶哑了,有人提及,则泪水汹汹,哭声连连。司马炎听后也为之感动,说:“你真是个孝子啊!”
但有个叫刘仲雄的官员,对和峤之孝不以为然,认为他哭得厉害,但身体依然很棒,不像王戎那样母死后即骨瘦如柴。刘仲雄的潜台词是和峤在作秀,而王戎是真孝。故有两个典故——和峤生孝和王戎死孝。
当时朝中有个中书监的官员名叫荀勖,为人骄横,做官贪婪,人品不佳,和峤很看不起他。他们本是邻居,上朝时可同乘一辆车,但和峤不干,几次拒绝此人的请求,坚决不同他坐同一辆车,有名的“和峤专车”典故由此得来。其实,人的好坏并不因同乘一车而彼此受到影响,和峤之举,做得有些过火了。
和峤家有棵李子树,结的果子特甜,朋友王济向他求李子,他只给了几十个,这吝啬的行为惹怒了王济及他的朋友。这些人将树上的李子全部弄掉,还将李子树砍了,将枝条装满一车,送给和峤。众人以为和峤要生气了,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生气,史书记载:他对此“只笑而已”。这姿态一表现出来,谁还能说他吝啬呢?
3 直言相谏 认错苟生
由于和峤名声好,又出身官宦人家,才干出众,他步步高升,自在情理之中。权臣贾充此时权倾朝野,是司马炎最宠信的官员,他很喜欢和峤,就向皇帝推荐和峤做太子司马衷的老师。
尽人皆知,司马衷(晋惠帝)是出了名的白痴,智商极低。本来司马炎也不同意他做太子,但经不住贾充及一帮依赖贾充的大官的劝说,并编造谎言,司马衷才当上太子。这太子的老婆就是贾充的女儿贾南风,一个其貌不扬又阴险狠毒的女人。
和峤上班三天,即拜见司马炎,直言太子呆板呆痴,不会办事,不可以将来做皇帝。讲此话可谓胆大包天,触动贾家,又涉及贾南风,弄不好会被“夷三族”。司马炎当然知道自己儿子是个白痴,但此时大权已旁落,他也无可奈何。只好勉励和峤好好干,多帮助司马衷。和峤无奈,只得顺从。但糊涂的司马炎后来将和峤的这些话告诉了贾南风,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不久,司马炎死了,司马衷继位,当了皇帝。这位皇帝闹出许多笑话,一切大事全由皇后贾南风决定。当然,她也追究和峤向司马炎讲的有关司马衷的话。和峤这时很爽快地认错,因此保住了性命。几年后,和峤因病而死。
和峤死后,留有家财万贯,这同他的清廉名声大相矛盾。
刚直与谄媚融合,廉洁和敛财并举,种种矛盾,极像一位演员,这就是和峤,这就是那个以行为出格而扬名的时代。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