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一个曾让孔子落泪的人--子产
一个曾让孔子落泪的人--子产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6 17:22:1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前522年),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与孔子同时。
    他是郑穆公的孙子,所以人们称他为公孙侨。他自郑简公时(前554)被立为卿,公元前543年到522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
    长葛是他的采地,也就是说,当时的长葛邑由子产直接管辖并课征租税,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
    子产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受命执政的。子产一上任,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封洫、作丘赋和铸刑鼎。
    “作封洫”,就是改革田制。通过整治全国田地的疆界、沟渠,承认私田合法性,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即五户联保),按田亩数量课税等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作丘赋”,就是改革军赋。即按丘(旧时一种社会基层组织。古有“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之说)向新的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以增强国防实力。
    “铸刑鼎”,就是把新颁布的法律条文铸在青铜大鼎上,公布于众,昭示全国上下一律遵行,以限制强宗贵族的特权和不法行为,保护庶民百姓的利益,使国家走上政通人和的发展轨道。
    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子产当国不久,郑人常闲聚乡校议论朝政得失。郑大夫然明担心这会拢乱人心,影响国家政令施行,便建议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为什么?人们早晚事情忙完了到那里相聚游玩,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推行;他们所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依仗权威能防止怨言。靠权威制止议论不难,但那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洪水大决口,伤害的人必然更多,我将无法挽救。不如开个小口子加以疏导,不如听取他们的议论并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后来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子产执政之初,国人接受不了,颇多怨恨,因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赭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三年后,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植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公元前522年,执政26年的子产逝世,当时29岁的孔子哭着说:“子产是集古人的仁爱于一身的人啊!”因子产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余财”为他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长葛西北与新郑接壤的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子产生前有两大夙愿,即“生不留余财,死不占寸田”,所以他的儿子把他葬到陉山的山顶上。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