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术:活字生香千余年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17 8:33: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北宋庆历年间,毕昇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成为中国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一介布衣的伟大发明
作为北宋时期的一介布衣,毕昇没有想到,几个世纪后,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北宋庆历年间,国都东京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坐落在东门大街的万卷堂书坊人来客往,生意十分兴隆。然而,书坊的雕刻工场里却鸦雀无声,几十个雕刻匠人正伏在桌子上聚精会神地刻着雕版。
万卷堂书坊是东京城里最大的一个专营雕版印刷的手工业作坊。这些工人先把文字抄在半透明的纸上,再把纸反贴在一块枣木或梨木上,然后进行雕刻。雕刻好的木板就成了雕版,用它进行印刷就是雕版印刷。在人群中,有一个脸庞清瘦的青年,他身着半旧的粗麻布衣服,浓黑的眉毛下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他就是毕昇。毕昇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他便在学堂窗外偷听老师讲课,在书坊雕刻工场外偷看匠人刻雕版。他勤奋好学,天天读书写字,小小年纪就练就了一手好字。现在他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刻版匠人,正为如何改革雕版印刷而努力。
经过几个月的苦苦思索,毕昇从图章上受到启发。他想,像图章一样,一个方块刻一个字,然后排列起来粘在一起,不就和雕版一样了吗?此时正值冬天,虽然天气很冷,但他仍然伏在桌上,用小刀在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上刻着字。手冻僵了,就呵口热气再刻。就这样,白天上工,晚上刻字,3000多个常用字终于刻完了。
一天,天刚亮,毕昇急急忙忙吃过早饭,便背着个大柳条筐,跨进了万卷堂书坊的雕刻工场,兴奋地说:“诸位师傅,我用了几个月时间已经把木活字刻好了,今天我想实验一下,请大家指教。”
大家听了毕昇的话,都有点惊奇,有人带着半信半疑的神情从筐里拿出了几个木活字问:“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 毕昇不急不忙地说:“活字印刷,印完了可以把字拆下来,下次再用。这不比雕版印刷好吗?”
“字这么多,你怎样把需要的字一个一个拣出来呢?”“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把字按读音归类的。一种韵部一个类,同一类的字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按部首笔画排出顺序,拣起来十分方便。”毕昇说。当看到毕昇把木活字夹在一块有方格的铁框板里,用烧化了的松香把没有字的一头粘在铁板上,拼成了一块活字版后,大家不住点头称赞。
毕昇在字上涂了油墨开始印刷了,可是在印刷过程中,字迹渐渐变大,笔画也越来越模糊了。原来是选用的木材出了问题。用什么好呢?一位师傅说:“我想,最好能用一种既便于雕刻又不吸水的东西代替,可它又不是木料。到底是什么呢?我一时想不出。”他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毕昇看到一个年轻工匠手中的茶壶,心中猛然一动,脱口而出:“有了!有了!”
大家听了毕昇的话都有点莫名其妙。毕昇镇静了一下,微笑地说:“我看到了瓦壶,猛然想起制活字的东西来了。如果用胶泥弄成坯刻上字,再放进窑里煅烧,不就可以制成不吸水又不易变形的活字了吗?”
后来,毕昇来到距京城不远的一个叫黔首谷的地方,这里出产一种质地细而黏性强的泥土。在黔首谷窑场工人的帮助下,世界上第一批泥活字就这样在一个平民手中诞生了!
在大家的赞叹中,毕昇开始了活字印刷的表演。只见他从屋里取出一个有方格的铁框板,又从衣兜里掏出一包松香均匀地铺在上面,然后便把铁框板放在炉子上加热。松香一遇热就熔化了。这时,毕昇按着一位师傅递过来的一篇文章迅速把泥活字从字盘中拣出来,依次放进铁框。不一会儿,铁框内就排满了字。毕昇把铁框板从火炉上拿下来,迅速用一块平平的木板在字面上轻轻压了压,字面就平整了。松香一凝固,一框泥活字也就整齐地粘在一起,非常牢固。毕昇把印墨均匀地涂在字面上,然后小心翼翼铺上白纸,熟练地印起来。1张,两张,10张,100张……张张都很清楚。活字印刷实验成功了!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成功了!
活字印刷术流传开来
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也发明了活字印刷。
早在南北朝时期,在镇江梁武帝之父的墓前竖立的华表上就刻有“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8个阴刻反字,这是为了印刷下来送给前来祭祀的官吏作纪念的。这种印制方法表明,6世纪初中国已经出现了用反刻文字取得正体文字的雕版印刷技术。
自从汉朝发明纸后,书写材料比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轻便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东汉熹平年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到了隋朝,人们从刻章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印刷术在材料和工艺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唐贞观十年(公元 636年),长孙皇后死后,“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这是目前所知唐代最早的关于雕版印刷的记载,也是宫廷印书最早的记载。到了雕版印刷术非常发达的北宋庆历年间,印刷术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带来了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毕昇(约970年~1051年),汉族,北宋安徽歙县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推崇。
对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科技伟业,当时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烫之,药稍溶,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溶,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玷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由于沈括的记载而得以继续播扬。南宋著名文人、 政治家周必大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记录了这样的事:“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版移换摹印, 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所记“用沈存中法”,即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法。这一记载真实地记录了在毕昇之后有人继承其法并付诸实践。遗憾的是,这部《玉堂杂记》的泥活字印本没有保存下来。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继继绳绳,不绝于史。元代忽必烈的谋臣姚枢在隐居讲学时“以《小学》 书流布未广,教弟子杨古为沈氏活版,与《近思录》《东莱经史说》诸书,散之四方”。所谓“沈氏活版”也是指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记毕昇的活字版印书法。此时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已隔两个世纪,可惜杨古所制活字印刷品也已不存于世。
相关资料表明,元初科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改进了活字印刷术。王祯把每行字夹住,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省去了固定和取字的不便。为了免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麻烦、提高排字效率,王祯还将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好。
据《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记载: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按照毕昇的方法,花费了30年才造成泥活字10万余个,足见其不易。清雍正年间,山东人徐志定在泥活字上上釉创作瓷活字,并印成了同邑人张尔岐所著的《周易说略》一书。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昇用过的方法。
从考古发现的宋代印刷品来看,我国出现活字印刷品的年代应该更早。1965年,浙江省温州市郊的北宋白象塔清理出北宋的《佛说无量寿经》残页,根据印刷特征分析,此为“早期活字印刷术的实物见证”。1991年秋,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发现西夏文佛经,其中不仅有单子倒排等活字印刷特征,而且据考证还有木活字印刷的痕迹,这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由此可见,南宋时期西凉地区已有活字印刷实物存在。
活字印刷术,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由于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的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创造的胶泥活字没能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开来。
加快了世界文明进程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发展、成熟后,逐步向境外传播,使得各国人民同样享受到了活字印刷术带来的便利。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广泛复制文字、拥有最丰富藏书的国家。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播,从此走出手工抄写的漫长年代,对于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
《宋代科技成就》一书指出,活字印刷术作为一种文化积累、一种科学技术,它在中国发明、发展、成熟后,逐步向境外传播。朝鲜借地利之便,在 10世纪~11 世纪首先从中国借鉴了雕版印刷,印制了很多书籍。
元朝统治者征服朝鲜后,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期间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朝鲜文献记载“活板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昇的发明。1377 年铸字施印的《佛祖直指新体节要》,是现存最早的韩国金属活字印本。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其活字种类计有铜、铁、木、陶、瓢等,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8世纪,雕版印刷已经传入日本。16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日本开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汉字外,又依民族特点发展了日本假名活字。活字印刷不仅向东方传播,也远播西方各国。中古时期的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活字印刷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又逐步传到欧洲。
受中国印刷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德国的谷登堡于1455年前后发明了铅、锡等合金制成的金属活字和其他印刷设备,推动了欧洲印刷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比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在铸字的工艺上,谷登堡使用了铸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规格容易控制,也便于大量生产。谷登堡还首创了脂肪性油墨,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脂肪性油墨也一直沿用至今。谷登堡发明的印书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是后世印刷机的模本。以上这些都是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昇活字版印刷术没能广泛流传的技术原因。谷登堡的创造,使印刷术跃进了一大步。而大量印刷的书籍,在传播希腊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谷登堡创立的活字印刷技术,先从德国传到意大利,再传到法国,到1477年传至英国时,已经传遍欧洲。一个世纪以后传到亚洲各国,1589年传到日本,翌年传到中国。谷登堡的铸字、排字、印刷方法以及他首创的螺旋式手扳印刷机,在世界各国沿用了400余年。
1845年,德国生产了第一台快速印刷机,加快了印刷技术的机械化进程。1860年,美国生产出第一批轮转机,之后德国相继生产了双色快速印刷机、印报纸用的轮转印刷机。到1900年,制造了6色轮转机。从1845年起,大约经过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至此,活字印刷传遍了世界,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谷登堡的贡献在于,他利用欧洲当时特有的技术能力和元素,在活字制作材料、压印方式和着色剂使用这三个环节上作了重大改造,使之更适用于大机器生产。活字印刷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对近代印刷技术体系的影响,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近代印刷技术的发明正值宗教革命和文艺复兴,它以催化剂的角色推动了欧洲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也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印刷术的发明给人类传播文化开辟了极其广阔的道路,对推动世界文明起了极大作用。因此,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一起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有专家表示,活字印刷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使书籍得以广泛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活字印刷术产生后,大量的文字典籍可以更方便、更准确地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活字印刷术可为文字提供诸多复本,而这些复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由此,世界各地的人可以通过文字联系在一起,全球化的传播逐步得以实现。
开创人类文化新纪元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创新发明遗产的代表。它的发明、发展和向世界的传播,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人类文化新纪元。
一部科技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发明的产生都不是灵感乍现的偶然产物,而是基于其时代所具备的综合条件。毕昇研制成功的活字印刷术也是符合这一科技发明规律的。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这正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历史文化基础。在宋代,印刷业的兴盛为教育繁荣和知识传播创造了条件。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社会环境以及浓郁的文化科技氛围,刺激了印刷技术的发明创新。毕昇以一介布衣的社会身份研制成功活字印刷术也在情理之中。
印刷术发明以前,我国的造纸和制墨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字形式也由甲骨文发展到楷书,这些都是印刷术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同时,拓印和印章技术也得以繁荣发展,这也为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隋唐时期社会的相对稳定、文化的繁荣是印刷术产生的社会条件。在这些条件的集体发酵下,雕版印刷术出现了。
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后,对中国古代文字创作、绘画和书法艺术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使它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为后人留下了经典名作。比如宋徽宗的《千字文》是目前我国古代纸幅中最长的,其长达10米且中间没有接缝,蔚为壮观;王羲之的《姨母帖》记录了其在突然得到姨母去世的消息后特别悲痛以至于不能正常处理事务的心情,整个文帖字体凝重端美,笔锋遒劲圆浑,而晋代之所以能够出现像王羲之这样杰出的书法大家,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归功于纸张的大量普及;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集传》是研究《诗经》的一部重要著作,书刊刻版艺术精湛,其字体亦成为后世印刷字体的重要起源;甘肃武威出土的西夏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之一,集中展示了当时精湛的印刷工艺。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的生产是以手划、手刻和手写等方式进行。这种手工生产文献数量很有限,供应的复本非常少。例如,隋代的秘阁之书,只抄了50部副本,明代的《永乐大典》仅能抄写两部,清代的《四库全书》也只抄成7部。雕版印书流行之后,文献生产的数量就大为改观。在雕版印书中,一个熟练的印刷工人每日工作10个小时,可印制3600张,每块书板初印可达16000张,字迹清楚,其后略加休整,可再印。到活字印刷时,印数比雕版时稍有增加且速度加快。15世纪末,中国书籍出版的总数约有25000种、25万卷,大大超过西方各国的图书总量。
在抄本时代,所抄文献的内容有限。从东汉到隋唐,尽管抄书在我国民间和官府都很盛行,但抄写的大多是宗教经典。印刷术普遍应用以后,大量非宗教类的文献,如一般的诗文集、学术著作以及经史、蒙求、字典、韵书、读本、参考用书、通俗读物、民间应用的日历等印制的数量超过了宗教类文献。在唐代佛经的印制比较普遍,五代儒家经典开始被印刷,10世纪初后唐宰相冯道以雕版刊印《九经》,此后,经史及其他各种著述的印制日增。
一般认为,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学术风尚改变与印刷术普遍应用有关。宋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经学、理学、史学、文学、美术、金石和科技等各方面都有特殊的成就。如形成了迄今通行的儒家经典《十三经》,官修正史《十七史》也首次印行,地方史志得以编纂,数学、工艺、医学和科技类新作相继问世,还编印了类书和丛书等,由此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得以复兴,并支配了中国社会达六七百年。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献的生产媒介笨重、符号复杂,复制困难和传播垄断,使得大部分文献被社会上层阶级的人掌握。随着印刷术产生和流传,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特权被打破,社会文献传播日趋社会化。如由于雕版印刷应用,唐宋时期出现了书肆、书林、书铺等独立的官方、民间和私家出版机构和售书机构,印制大众读物成为这些机构的主要业务,对于普及教育和提高阅读能力有较大的贡献。这足以使我们感觉到当时建立在活字印刷术基础之上的中国印刷出版业的规模是多么庞大,而强大的出版印刷业对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延伸和传播举足轻重,凡遗留下来的作品始终为我国人民所喜爱和珍视,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世纪的欧洲,读书人很少,也没有大量的书本供人们阅读。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主要城市几乎都有了印刷所,廉价的印刷品大量出现,文献从宗教神职人员、贵族、官吏等少数人的垄断下解放出来,开始在广大中产阶级和平民中间流通,文献的民间横向传播渠道逐步发展起来,这又引发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而公众文化知识的丰富和素质的提高又导致了对宗教、科学、哲学、文学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于是,欧洲各国掀起了文献出版事业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高潮。到了19世纪,西方印刷工业开始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系统的重要支柱,人们获取文献变得更方便、更容易,文献传播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科技的传播与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印刷术发明前,国内外文献的内容很少涉及科技知识。印刷术在世界普及后,一批有影响的科技著作得以出版传播,科技文献传播的思想和理论从此冲破了居于统治地位的神学的禁锢,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美国广泛传播后,文献的生产和贸易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印刷型文献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最重要媒介,成为传播思想、普及教育、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虽然现代还有其他各种传播媒介陆续出现,但是印刷品迄今仍是最基本、最经济和最易得的大众传播和知识交流工具。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